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及答案

2012年《外国教育史》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它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2、星期日学校:是指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亦称“主日学校”。

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

1780年由英国出版业者、慈善家雷克斯在英格兰首创,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

星期同学校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由于星期日学校利用休息日把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

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

3、庆应义塾:它创建于1858年,由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江户(东京旧称)的筑地铁炮州购地开办,最初取名“兰学塾”,兰学塾主要传授西方的数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及历史方面的知识。

该学塾在1868年,即庆应4年,更名庆应义塾。

19世纪80年代,庆应义塾发展成为庆应大学,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

4、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改革中,教育主管人洪堡和费希特等人提出的大学观和办学原则。

主要含义是:大学不仅有教育功能,且应有研究功能,高等学校应同时是科学研究机构。

教授不仅是教师,且首先应是研究者,教学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且要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行为规范。

这一原则在19世纪后半期及20世纪初,随着德国大学的成功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这种起源说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6、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教育的起源和发生过程作了专门的和详细地论述。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其所著的《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的教育的起源。

7、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这一观点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故教育起源于劳动。

8、公学:是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材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有大学预科性质。

学校规模不大,多实行男女分校,课程注重人文学科,侧重古典语和外语。

都设有古典语、现代语和数理三科,重视公民责任、严格纪律的训练,宗教教育也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爱弥儿》: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10、《雄辩术原理》:这本书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的代表作。

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

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11、泛爱学校: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

“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他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办学,将结果引来了包括奥地利国王、俄国女皇在内的一批达官贵族的支持,学校于1774年12月正式开学。

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流、心算等活动中学习。

12、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它是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创立。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

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了。

13、《民主主义与教育》:本书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图》、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

在书中杜威把民主主义的发展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旨在指出这些发展所标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二、改错题1、斯巴达的学校都是由私人管理。

错,“私人”改为“国家”2、亚里士多德是古罗马的教育家。

错,“罗马”改为“希腊”3、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威尼斯大学。

错,“威尼斯”改为“萨莱诺”4、文艺复兴实质是一次封建阶级的文化革命。

错,“封建”改为“资产”5、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886年的《国民学校章程》。

错,“1886”改为“1786”6、《教育诗篇》是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名著。

错,“克鲁普斯卡娅”改为“马卡连柯”7、“三艺“是文法、修辞、算数。

错,“算术”改为“辩证法”8、柏拉图把培养军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错,“军人”改为“哲学王”9、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错,“普通人民”改为“世俗封建主”10、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压制儿童的学习兴趣。

错,“压制”改为“激发”11、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仅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性质。

错,日本近代教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崇尚知识和科学技术、广泛吸取外国文化教育的资本主义气息,另一方面:封建性和军国主义。

12、在外国教育史上,洛克是实质训练论的代表人物。

错,“实质训练论”改为“绅士教育或者形式训练”13、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

错,“军事体育”改为“文雅”14、苏格拉底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错,“苏格拉底”改为“柏拉图”15、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教育远远高于同一时期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形式。

对,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教育是落后的,不及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

16、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实论”的斗争,对于中世纪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有很大影响。

对,经院哲学内部出现了反对派唯名论和正统派唯实论之间的斗争,对于中世纪后期的教育影响巨大。

1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经院主义的教育方法。

错,“提倡”改为“反对”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错,“地方分权”改为“中央集权”1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于14世纪。

错,“14”改为“17”20、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错,“本杰明.富兰克林”改为“贺拉斯.曼”三、简答题1、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2、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形式有哪些?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基督教的教育机构有:(1)修道院(又称修道院学校);(2)主教学校(又叫座堂学校)(3)堂区学校3、苏联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内涵是什么?19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统一劳动学校”。

所谓“统一”,是指所有的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全都有权沿着这个阶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所谓“劳动”即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并且把劳动列入学校课程,是学生通过劳动能“积极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认识世界”。

(2)统一劳动学校的阶段划分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

两级学校均是免费的,并且相互衔接。

(3)评价《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取消了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育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等。

虽然它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

4、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夸梅纽斯教育理论体系的根本性原则就是教育适用自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

5、简述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

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基于这种思考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6、简述洛克的体育、德育、智育的思想。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

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吃苦耐劳。

关于德育,他认为德行比知识更重要,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德育的任务就是锻炼绅士的意志,做到理性、克制、刚毅、勇敢、诚实、智慧和仁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