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8.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摘要:街道作为人们认知城市最直接的窗口,其功能设置与空间环境塑造是城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状街道空间设计中过于简单的分类方法进行反思,对街道空间引导中地块与街道脱节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城市经验和自身项目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初步探讨了街道空间的引导方法,提出将街道空间作为一类公共空间进行专门引导的思路,并对具体的控制引导要素和实施操作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其他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街道空间的引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引导方法1研究的缘起街道空间是感知城市,体验城市的最直接场所,也被人们称为城市中最富有人情味的活动场所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娱乐、社交和休憩的功能。
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人们熟悉的街道正在逐步消失,继而以城市道路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空间乏味且毫无生气。
人行道狭促拥挤,电线杆、垃圾桶等街道设施无序排布,道路上汽车呼啸而过,路侧的建筑隔着宽宽的绿化与透绿的围墙与你遥望,整个街道空间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简.雅各布斯在她的专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
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可见充满活力与生气的街道对一座城市是多么重要。
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城市街道让人感觉冰冷疏远,活力缺失呢,原因有很多,也有许多人做过相应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在理念上,重车轻人。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道路的畅通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道路的宽度取决于机动车的速度,道路越修越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立交桥、高架道路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道路相关的建设都是以机动车为中心展开,而对步行其中行人的感受却关注甚少。
二是在控制引导方法上,缺乏相应的法规办法作为指导。
街道空间与城市广场、绿地一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是城市规划的学科教材还是国家与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都没有对街道空间的设计进行专门的要求,更多的是简单套用道路设计规范和标准,以通畅与效率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可喜的是,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已经意识到街道空间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城市设计在城市空间塑造方面被广泛重视,从多角度提出了公共空间引导的相应策略,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引导。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街道空间的控制引导还没有专门的规范办法作为依据,所以相关的城市设计的引导不管是控制的深度上还是关注的重点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图从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现在城市空间引导方面存在问题出发,对街道空间引导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2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街道,首先是一条通道,满足人们交通通行的需要;同时由于两侧建筑的不同,街道又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
大大小小的商店使街道成为娱乐购物的场所,各式茶楼、酒吧使街道成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安静的住宅建筑又使街道成为休闲漫步的健身路径。
可见,交通通行只是街道空间的天然属性,而两侧的建筑才是决定街道空间的核心要素。
究其原因,首先,建筑的围合界定了街道的空间边界,从而界定了街道空间的形态;其次,由于街道上人们的日常活动与两侧建筑有必然的联系,从而建筑界定了街道空间的功能,使街道成为了功能丰富的城市空间。
同时,根据街道具体功能的不同,街道的构成要素还包括街道绿化、街道设施等。
街道绿化是出于生态防护和景观塑造的要求,在街道空间中起到分割空间、绿化环境、提升形象的作用。
街道设施则是街道中为方便行人,起指示、便民、安全等作用的公共设施。
这两类设施同时起到了装点街道空间、优化环境的效果。
3街道空间的类型传统的分类方法上将城市道路分为生活性道路与交通性道路。
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称为交通性道路,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成为生活性道路。
但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呢,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城市中的道路,除了城市快速路及区域性的高等级道路出于速度的要求,需要限制两侧用地的开口数量,从而对沿线空间的生活功能有比较严格的控制要求外,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很难将这两类功能截然分开。
而且,往往交通性道路又兼具了生活服务职能,而且交通功能越是强生活服务职能越强。
可见这两类功能在城市中是互相兼容的,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或者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的关系。
因此若简单用交通性生活性对道路进行分类,无法对其功能和空间进行有效的引导,只会人为的带来城市空间的错乱。
因此,我们对于街道空间的引导,应该转变按照生活性道路与交通性道路进行简单分类的办法,而是需要从交通功能和生活功能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界定和分类,从而综合确定街道的城市功能类别,以指导进一步的空间设计。
交通功能的确定,需要在对区域交通环境、路网体系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道路的交通属性、等级及通行要求等方面进行明确;生活功能的确定,需要在对两侧用地的功能,交通区位等角度研究的基础上,从街道的生活服务要求、街道尺度、空间设施等方面进行分类与明确。
4 街道空间引导中存在问题分析正如引言所说,我们的街道空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出现在新城区,有的存在于老城区,从表面来看,是道路断面设置不合理、地块建设与道路建设不配套、地块间功能缺乏协调、市政设施制约、道路红线宽度限制等原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街道空间整体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控制造成的。
长期以来,街道空间不管是规划还是建设,都是道路归道路,地块归地块,各自为政,道路设计只管道路红线以内的部分,地块设计只管地块红线以内的部分,两者之间缺乏统一的整合与协调,这就往往造成地块内部沿街建筑与道路空间功能无法合理搭配的问题,甚至有的地区出现很多与城市环境不相协调的景象。
如地块的沿街商铺被新建道路两侧宽宽的绿化带所隔离,无法与街道空间联通;人行道由于红线的限制宽度无法达标而地块内却大量的绿化后退没有好好利用,人行空间局促狭窄绿化空间大而无当;一条生活性街道由于沿线某个地块的原因商业空间无法连续,被一堵实墙堵得顿失生气;街道设施无序设置,侵占通行空间等等问题。
这些怪象的出现,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在城市空间尤其是街道空间的引导中,能够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与空间,则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这些问题。
5 街道空间引导方法初探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引导的重要方法,对于指导城市空间塑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城市设计引导的重点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共开放空间,而现行的公共开放空间引导偏重于对以绿地、广场为载体的公共空间的引导,而对城市中使用最广的公共空间——街道的引导相对较弱。
基于前文对街道空间重要意义的分析,建议将街道空间作为一类专门的公共图1 人行空间被占用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2 沿街功能不友好资料来源:作者自摄空间内容,在城市设计中进行引导,并根据城市设计的层次明确街道空间引导的深度。
尤其是对城市空间塑造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控规层面城市设计,需要着重强调街道空间的引导,其具体引导方法上主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5.1 整体性的街道空间设计街道空间从构成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作为其基本属性的交通通行空间,二是街道两侧起界定和围合作用的建筑,三是交通空间与建筑之间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建筑前区。
街道空间的引导应强调将街道这一带状空间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突破道路和地块红线的限制,统筹安排三部分功能与空间,以避免传统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道路与地块脱节的问题。
通过统筹设计,一方面可以保证街道空间环境氛围的统一协调,使街道空间功能划分更为合理;另外,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对街道空间中交通通行、绿化配置与设施安排等功能的整合考虑,使空间利用更加紧凑高效,节约用地。
5.2 街道功能属性的合理设定整体性的街道空间设计,需要对街道空间的功能属性与空间特点先做出合理的分析判定,才能做出分类的规划引导,并为两侧建筑功能及体量的设定、建筑前区的功能与空间安排、交通通行区的功能划定等提供直接的依据和指导。
1) 区域层面的功能分析首先在一个大的区域层面内,分析通道在交通功能上承担了什么样的交通要求,在生活功能上又要为周边地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然后进行综合考虑和设定。
其中交通功能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生活功能可分为社区级、片区级、市级和产业区级等生活服务功能,如右图,这是无锡市黄金湾地区城市设计中对街道空间图3 街道空间构成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4 街道空间示意图资料来源:《无锡市黄金湾地区城市设计》的引导,通过对不同街道进行功能定位后确定的空间意向图。
上二图对应的是一条生活功能为社区级生活服务功能,交通功能为支路(地块集散道路)的示意图。
下二图对应一条生活功能为片区级生活服务功能,交通功能为次级干道的街道示意图。
2)街道空间使用人群的分析区域层面的分析是从外部的客观环境来分析,而日常在街道内使用的人群才是决定街道空间如何布局的内因。
规划可以结合道路两侧地块的用地功能,分析出可能出现的使用人群,并通过使用人群在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不同的活动内容,判定出街道空间的功能与空间特点,从而确定街道空间三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划分及功能组成、沿街建筑的底层功能、街道设施的布置等内容。
以黄金湾地区大通路为例,道路规划红线为40米,道路两侧有办公用地、科技研发用地、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公共绿地等用地,结合现状调研,总结使用人群日常的行为习惯,绘制出了街道空间使用人群分析表(表1)。
经过分析得出,大通路两侧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较多,并且路段内有健身、商务活动、餐饮休闲等需求,在下一步的规划中应合理安排。
图5 大通路两侧规划用地图资料来源:《无锡市黄金湾地区城市设计》表1 街道空间使用人群分析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5.3落实空间要素的控制引导在明确街道空间的功能属性后,要通过街道空间要素落实引导细则,具体内容涉及到确定街道的连续性,沿街建筑的高度体量,建筑檐口的高度建筑退线等内容。
由于空间要素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引导中可进行适当归类。
天津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在《天津市城市道路界面景观设计导则》中,将街道空间的引导要素归结为尺度感、连续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我们在借鉴了天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规划管理的要求又将其归为四类控制指标:空间尺度控制、街道空间划分、街道界面控制与街道设施控制。
表2 街道空间控制要素街道尺度控制主要通过对街道空间高宽比(及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的控制来塑造街道的空间氛围,关于街道空间高宽比对街道空间氛围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进行过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其具体控制的主要要素包括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退线控制及高层建筑控制等内容。
沿街建筑高度与建筑退线共同作用保证街道的高宽比,但建筑退线的控制还需综合考虑街道空间划分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