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 威廉·巴特勒·叶芝
外国文学 威廉·巴特勒·叶芝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五、剧院的事务
结识格雷戈里夫人(Lady Augusta)等——筹建民族剧 院:爱尔兰戏剧运动运动的发 端——《女伯爵凯瑟琳》—— 《胡里汉的凯瑟琳》 ——艾 贝剧院(Abbey Theatre) 结识庞德(Ezra Pound)— — 结识泰戈尔Tagore )—
—叶芝戏剧理论的发展
六、迟到的婚姻
“佛教密宗”和印度婆罗门的启蒙—— 加入通灵学会——降神术实验—— 加入“金色黎明”秘术修道会—— 神秘主义(Occultism)之于文 学创作——诗歌象征主义(Sym-
bolism)——对布雷克(William Blake)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的研究 ——散文与小说创作
八、最后的辉煌
《天青石雕》—— 《三月的满 月》和《炼狱》 ——“第二青 春期”和晚年女友——《牛津 现代诗选》——翻译《奥
义书》——《库胡林之 死》——《布尔本山下》
诗风的转变
早期(1883—1900年左右):空灵虚幻 (象征主义)
他力图把浪漫的抒情和理智的思考结合起 来,把抽象的观念和虚幻朦胧的象征结合 起来,追求形式美和音乐美。这一时期的 主要作品有诗集《苇间风》(1899)、诗 剧《心愿之乡》抒情诗《茵纳斯弗利岛》 (1890)等。
写作自传——1916年复活 节——《穿过月色的友好宁 静》——向毛德·冈及其女 求婚遭拒——结婚——奇书 《幻景》
七、微笑的名人
《内战期间的沉思》——出任自 由邦参议员——瑞典的厚赠:诺 贝尔文学奖—— 《塔堡》和《旋 梯》 —— 《驶向拜占庭》 和 《拜占庭》—— 《自性与灵魂的 对话》 —— 《丽达与天鹅》
二、少年的幻梦
异常禀赋——智力障碍——对性与 死的认识——早期文学熏陶——在 伦敦上小学——在都柏林上中学— —诗创作与性觉醒俱来——上艺术 学校及弃画从文——民族主义 (Nationalism)与文学抱负——编 选民间故事——小说创作——《茵 纳斯弗利岛》——《奥伊辛漫游记 及其他》
三、隐秘的思想
四、无望的恋爱
初识毛德·冈(Maud Gonne):一生的 “烦恼”开始——创建社团:发起爱尔兰 文学复兴运动——不朽的情诗:《女伯爵 凯瑟琳及各种传说和抒情诗》 —— 《心 愿之乡》 ——与奥莉维娅·莎士比亚 (Olivia Shakespear)的私情—— 《苇 间风》:自传与秘学象征的结合——随 爱情波折而转变的诗风——与 毛德·冈的和解
全诗以“我就要动身走了”统领全篇,前呼后 应,开头直言并在结尾强调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渴望过真正的生活。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概述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 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兼散 文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曾被T· S· 艾略特誉为“20世 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他一生创 作颇丰,其诗吸收浪漫主义、唯美 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玄学 的精髓,几度变革,最终熔炼出独 特的风格。他的艺术探索道路被视 为英诗主流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 影,而他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与 爱尔兰现代历史紧密相关,更为丰 富多彩。
生平与创作
一、序曲——叶芝家族简史
哲维斯·叶芝(Jervis Yeats)— —本杰明·叶芝(Benjamin Yeats)——约翰·叶芝(Rev. John Yeats)——威廉(Rev. William butler Yeats)——约 翰(John butler Yeats)——威 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u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中期(1900—1920年左右):坚实明 朗(政治色彩和民族主义情绪)
这一时期他的诗风已摆脱了唯美主义的倾 向,他把象征手法用以表达现实内容,现 实主义因素大大增强,他的诗风从早期的 虚幻朦胧走向坚实明朗。这一时期的七片树林里》等。
晚期(20世纪20年代后):继续发展 象征主义风格(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哲理诗)
这个时期叶芝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象征 主义、哲理诗三种因素,特别是抒情诗, 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达到 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在后期的哲学思想 上强调善恶、生死、美丑的矛盾统一并追 求圆满和永恒。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 集《塔堡》(1928)、《旋梯》(1933) 等。
作品赏析
《茵纳斯弗利岛》(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1890年)是叶芝早期唯美主义浪漫风 格最具代表的名作。当他怀着浓厚的乡思走过 伦敦舰队街时,听到叮咚的水声而刹那间灵光 闪现产生了这首诗,是诗人自认为“第一首具 有自己的音乐节奏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