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第一节全球家庭的变动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家庭的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的安危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
家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家庭。
从此,家庭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可以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家庭变动还是比较缓和的。
尽管"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两者不可截然分开,要准确地划分 "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件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和描述出一些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特征。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的组织形态,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传统家庭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现象。
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
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
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位。
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功能。
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妻子和儿女对丈夫、父亲的依附性较强。
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互依存必然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家庭一般是和睦的,结构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聚合力。
从维系家庭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靠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和"家本位"思想;从婚姻基础看,主要是家庭需要、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方的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
婚姻关系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
人们社交少,人际关系单纯,外遇情况不多,夫妻双方一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只要妻子能生儿育女、俗守妇道、胜任家务,丈夫较少提出离婚。
而女人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中都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出嫁后成为丈夫家的附属成员,不论家庭生活多么不称心,也很少会提出离婚。
总而言之,传统家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婚姻家庭受到现代化潮流的猛烈冲击,传统的家庭制度和家庭观念面临着时代的严峻挑战,尤其是20世纪后期家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所谓的"家庭危机"。
有的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六大危机,又称"六D危机":1.违背期望(Deyiations from expectations):家庭成员违背家庭的期望; 2.丧失荣誉(Disgrace):家庭成员的行为损害家庭声誉; 3.经济萧条(Depression):家庭收入减少,难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4.家庭成员分离(Departure of family members):由于人口流徙和工作变动,家庭成员离家生活;5.离婚(Diyorce);6.死亡(Death):家庭成员死亡。
这六大危机造成了西方传统家庭的动荡和解体。
[注]尽管这种总结有玩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在说明西方家庭变动的趋势上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全球家庭的变动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读者文摘》为一本新杂志《家庭》所做的广告对家庭变动的态势作出了有趣的概括:今天的家庭是一父一母和2.4个孩子;一对夫妇和三个孩子--他的,她的和他们的;26岁的秘书和她收养的儿子;一对夫妇拥有一切,但却没有结婚证书;一个离了婚的妇女带着她的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女儿;一对退休的夫妻和他们的孙子。
[注]现代化对家庭的冲击已经全球蔓延。
人们不禁要问:家庭到底怎么了?一、西方家庭结构变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的家庭大多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规模较大的父系父权家庭到夫妇核心家庭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球家庭结构的基本状况是:在非洲是母子家庭,即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一个妻子与其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占绝对优势;在以亚洲为中心的东欧亚大陆是直系扩大家庭占优势;在以欧洲为主的环地中海地区是核心家庭占优势,其比例占总数的将近一半;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在内的太平洋诸岛的核心家庭比例也略占优势。
[注]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家庭规模不断变小是西方社会家庭的基本特征。
1.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
尽管缺少可靠的统计资料,对历史上家庭人口数始终有争论,但是传统家庭人口规模较大基本上是人们的共识。
经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各种大家庭形式基本消失,由一对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夫妇式的小家庭(亦称核心家庭),成为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在许多著名的西方社会学家那里,夫妇式小家庭一直被描绘成"无情世界中的避难所"这种典型形象。
在70年代初,奥地利、比利时、联邦德国、瑞士、丹麦、瑞典等国的家庭人口规模降到3口人以下。
民主德国、苏联、加拿大、美国、爱尔兰、芬兰等国亦降到4 口人以下。
在八九十年代,西方各国的家庭规模还在进一步缩小。
从1971年至1982年英国有6口人以上的家庭从6%降到3%。
英国在1981年的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2.69人,到 1982年则降到2.63人。
从美国早期的人口普查资料中已经证实了每户人口数量下降很大,在1790年,是户均5.4人,在1900年是4.2人,在1940年是3.3人。
1950年时,美国家庭的平均成员是3.5人。
70年代,6口人以上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0.6%,80年代降为5%。
197 0年平均每个家庭有3.6人,1980年降为3.3人,1982年是2.72人,就是说比18世纪末期平均每户少了2.7人。
1983年,美国有近8040万户,每户平均只有2.7人。
1950年,只有一人或两人的住户占美国总户数的40%,80年代初这样的住户上升到54%,成为美国住户中的多数。
现在由父、母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典型家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平均每户人口已降到3人以下。
1990年时美国家庭的平均成员是2.6人,而且还在减少中。
目前,"小家户已遍及全国,历史上第一次使只有一两人的户成为全国居民户的多数。
"[注]60年代,苏联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平均为3.5和3.9口人,到80年代初分别减少至 3.3人和3.8人。
日本从60年代以来,由于大家庭的减少和小家庭的增加,家庭平均规模出现了明显缩小的倾向。
1935年平均家庭规模为5.20人,1955年减至4.97人, 1965年下降到4.05人,到1980年时,全国家庭平均人口规模进一步降至3.33人。
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家庭人口规模稳中有降,大多数国家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位于2人至3人之间。
2.单身家庭大量增加。
在西方,不少人倾向于过独身生活而不愿结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独居生活的人数急剧上升。
1950年,联邦德国1/5的家户中只有一个成员(占19.4%), 1982年,独身户几乎占了1/3(31.3%),在居民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中甚至几乎每两户中就有一个独身户。
在柏林,1982年的家户中就有一半以上是独身户(52. 3%),在汉堡同年的数字为40.6%;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就是加上乡村地区,联邦德国的居民生活其中的独身户也占31.3%,奥地利1984年的统计为27%,目前,联邦德国约有800万独身户。
据在英国调查,60%的受访的独居者认为,独身生活更舒适,可以免受婚姻破裂的失望感,他们感到独身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感,可以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
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的单身家庭比例在13.4%-25.3%之间,其中最低的是加拿大,为13.4%,最高的是瑞典,为25.3%。
进入八九十年代,单身家庭又有所发展。
独身者在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所占比例在20%以上,在法国、前苏联、挪威也接近20%。
据法国全国人口研究所调查,欧盟独居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为3700万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据推测,到2000年时,单身家庭占家庭总数的百分比,在比利时将为29%,英国为31%,法国为28%,德国为36%,荷兰为33 %。
美国的独居者从1970年的1800万增加到1982年的1940万。
1970年时,40%的家庭是由结婚的配偶加上18岁以下的小孩组成;1990年,比例降为26%,因为有不少单身家庭产生。
单身家庭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如西班牙人口中近一半是单身汉,占48.45%,其中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现代年轻人成家以后都离开父母家庭,但结婚又较晚,或根本就不结婚,使得单身家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联邦德国日渐增多的独身户中,除了300多万鳏寡(占独居人口的40.7%)之外,年轻的和中年的独居生活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1982年,除150万未婚妇女和140万未婚男子以外,还有130万离婚者或分居者成为独身户。
日益增多的处于"当婚"年龄的女人和男人决心单独一人生活:1982年,统计资料记录的750万户中,25--45岁的男性独居者不少于110万户。
由于人口高龄化作用,孤身老人越来越多,增加了不少孤身老人家庭,如英国 60岁以上的单身户的比例从1971年的12%增加到1982年的16%,助长了单身家庭的大量出现。
3.不完整家庭大量出现。
由于离婚率不断升高,西方社会的单亲家庭,即不完整家庭大量出现。
在欧洲,单父母家庭(多数为同母亲一起生活)占家庭总数的5%。
而在美国,单父母家庭在数量上更多,从70年代以来,美国的单亲家庭有增无减,儿女只跟父亲或只眼母亲生活在一起。
单亲家庭的产生在现代主要不是因为丧偶,而主要是由离异造成的。
80年代,离婚母亲的数目每年增加1.6%,而70年代则高达9%。
1982年,在美国共有6100万个家庭,其中有200万个家庭只有男性家长,没有妻子,有940万个家庭只有女性家长,没有丈夫。
1982年,有18岁以下的孩子的单亲家庭占22.4%,比1970 年的11.4%增长了。
1990年,约有850万是单身母亲。
不过单身母亲家庭的增加已趋缓慢380年代,单身母亲家庭增加35%,比70年代的82%少。
目前,美国的单亲家庭已超过1000万,其中90%是母子家庭。
据估计到2000年,11%的白人孩子将同离异的母亲一起生活;42%的黑人孩子将同没有结婚的母亲一起生活;17%的西班牙裔孩子也将同一个没有结婚的母亲生活。
在前苏联,80年代单亲的母子家庭占前苏联家庭总数的1/5以上,并且仍以每年45万至55万个的速度增长。
在法国,有100多万妇女单独抚养子女。
在欧洲,单父母家庭(多数为同母亲一起生活)占家庭总数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