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骑桶者》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
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
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
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
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了解现代派作品的特点及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读全文,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与价值1、体会主人公作为一个卑微、胆小,爱好幻想,渴望新生活但又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失败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1、区别“虚构”、“真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思考:1、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哪些?并从文中找出理由。
(多元解读)2、找出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我”的人物形象。
3、作者让“我”骑桶借煤有什么用意呢,如果是“拎桶”,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让学生熟悉文本,为在课堂上能彼此进行更好地对话交流作铺垫。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被人评价着:他以痛苦走近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就是卡夫卡,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更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最有成就而生活上最无成就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短篇小说《骑桶者》,来领略他的写作风格。
(设计用意:通过教师高度概括而感性的语言引出作家及作品,让学生直奔教学内容。
)二、介绍学习步骤学习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
同学为主,老师为辅。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为自己的外国小说学习暂时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设计用意:根据学生对作品认识的层次性设计自读三步骤,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堂课的流程,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交流自我感受1、教师提问:通过预习,想必大家都会对这篇小说有自己的感受、理解。
不妨,大家一起来交流你的“自我感受”。
比如,你认为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想传达什么?这篇小说与以往你读到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吗?并说说自己这样理解的理由。
(设计用意:用一个开放的话题尽力打开学生说话的“心门”,同时借这话题了解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程度。
)课堂预测:生1、这篇小说通过借煤一事批判老板娘的狠心、恶毒、见死不救。
生2、这篇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
生3、这篇小说用想象的方式告诉人们骑桶者不会与人交流,他过于自卑而最终不能借到煤。
2、教师提醒:提醒一: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宗师,那么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现代派的写作风格。
它主张作品的题材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
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类主题的作品已由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基本完成。
因此刚才许多同学的理解是侧重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不是不正确,但只是一种表层理解,而我们学了很多作品以后发现主题可以多元化,作品的内涵和指向并不是单一的。
那么接下来同学应该往哪方面思考,明确了吗?侧重于我及我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着重来分析第一段中“我”的形象。
思考题1: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认识吗?我如何解决自己的处境呢?提醒二:现代派作品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段,虚构的方式,离奇的想象,表现在我们课文中:虚构了骑桶飞翔这一情节。
解说虚构(说谎):一是编织一个已有的世界(如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二是编织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如现代派小说:变形记)。
思考题2:作者让“我”骑桶借煤(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有什么用意呢,如果是“拎桶”,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到底应如何来审视这篇小说呢?苏格拉底曾说过:老师只是助产师,助产师就是在别人生孩子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他人生孩子,所以教师在这里只是作必要的课外补充。
在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上两个思考题进行自读与讨论。
)四、合作讨论分小组紧紧围绕上面的两个思考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实施小组长负责制。
(设计用意:让学生回归文本,再一次精读关键环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
)五、讨论反馈、交流体验1、“我”的处境怎样?缺煤。
“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吗?有:一是极需要煤;二是老板可能不大愿意借煤给我。
于是我开始梦想(第一段中的后半部分),即“白日梦”,说明他怕借不到煤而自我宽慰。
我们同学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时偶尔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白日梦,如很想去某个地方,又去不了,真想伸出翅膀飞过去;如很想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就梦想着试卷中这道题目做到过,那道也做到过。
又如:一个人受了别人欺负,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就会幻想自己有高超武功或特异功能,三下两下把对方拿下了,让对方求饶,但在现实中又是软弱无能。
又如阿Q等。
(设计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自身经验去体会主人公的内心,避免学生对这个人物的错误理解。
)2、分析他设想借煤的方式。
从他设想借煤的方式中可看出这是一个对自己不够自信、自卑、卑微,渺小、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日常生活也有这样的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通过做白日梦来宽慰自己,但这种人往往是想得很起劲,却不敢去做,因为面对强大的外面世界全然无力、无能为力,而且这种人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性格自卑内向胆怯。
(设计用意:让学生回归文本,强化精读训练)3、正因为这样一个做白日梦的小人物,作者突发奇想让他骑桶去借煤,在这里老师也想突发起想问问大家:请问他到底去了没有?(设计用意:通常教学都拘泥于老板娘到底听到“我”的呼求否?而这个问题学生常常会进行不必要的争执,甚至会将课堂整个偏离中心,而这样的设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往“虚构”方面靠,能更好地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课堂预测:骑桶借煤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那么说明其实这件事情压根底儿就没真正发生过,也就是说骑桶这一情节已经把借煤这个现实问题虚化了,有可能这整个事件都是虚幻的,仅仅只是在“我”的幻觉中进行,仿佛是借煤者幻想症发作的结果。
4、假如我真的骑桶去了,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能水到渠成地引出此次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人与人交流的失败,也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拎桶”与人接触是实打实的、正面接触,而“骑桶”则与人避免了正面接触,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课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那么老板娘是否真地听到了我的吁求(呼吁并恳求)已变得不确定,可能听到了,可能没听到。
回归文本仔细找寻一下,课文中其实有暗示。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这一处细节描写暗示着老板娘可能根本就没听到有人借煤,我与他们根本就没有正面交流过,他根本就没和店里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也就是说这一次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交流方式的不恰当——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
这样更加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我”的内心世界。
5、作者对其态度:“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我”同时又是自嘲的,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自卑、惶恐、畏缩、对世界畏惧,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他选择飞翔是因为他害怕失败,飞着去,可以随时准备撤走,课文最后“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视角的变化似乎也暗示着“我”彻底弃绝世界。
六、总结点题现在我们已完成了从初读到深层次阅读的这一转变。
重新审视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虚构这一情节,使作品的内涵和指向不再单一,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同时虚构起到了“以轻化重”的奇妙效果。
因为以轻中和重,缺煤、天气寒冷这么一个沉重的现实背景,让人读起来并不感到很压抑,倒是有一种“带泪的微笑”。
七、卡夫卡及其作品介绍(设计用意:一反以往开门见山就介绍主人公及其作品的风格,而在此时呈现会起到升华的作用,让学生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1、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个畏缩的小人物,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2、相关作品欣赏。
(《美国》《审判》《城堡》《变形记》)3、作者介绍。
摘要:1883年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和屈从。
卡夫卡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有相当多的细节描写又是非常现实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