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史现代整理

世界史现代整理

欧美帝国主义1.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年)、日俄战争(1904~1905)、英布战争2.战前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一)美西战争:大陆扩张-海外扩张;(二)门户开放政策;(三)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国联盟约)的建立: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

华盛顿体系及实质:调节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修正;以美国为主导的远东太平洋新秩序;美国承认了凡尔赛体系形成的国际格局4.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它是一种苛刻的和平,迦太基式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带有浓重的复仇色彩。

(2)《巴黎和平条约》都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都是对战败国主权的肆意践踏,对战败国领土、资源和财产的疯狂掠夺。

(3)凡尔赛体系实现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目的。

一定的客观进步性(1)国际联盟作为集体安全的尝试具有积极意义。

(2)标榜“公开外交”毕竟是对欧洲传统的秘密外交原则的一种否定。

(3)“民族自决”原则在巴黎和会上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确认了欧洲新兴国家的独立(波、捷、南、罗),同时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划定了相对合理的边界。

这一点也应该给予肯定。

5.6.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

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

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

有需要时,国联亦会要求大国提供军事援助。

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

国联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国联使命: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

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国联主要致力于解决一些有关领土的争端。

为防止战争,国联还组织日内瓦裁军会议,并具体安排“委任统治”。

此外,国际联盟还关注并协助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知识产权交流、奴隶贸易、鸦片贸易、难民及妇女权利等问题。

7.英国殖民政策的变化—由帝国向联邦转化8.《魏玛宪法》:9.日本协调外交主要内容:对美英奉行适应华盛顿体系的方针,以协调取代对抗;对苏联,一九二五年宣布正式承认,恢复两国通商和邦交关系,并从北库页岛辙军;对中国,提出“不干涉内政”口号,力图通过在中国军阀中寻找代理人和采取经济侵略等手段扩大在华势力;10.法西斯主义是在封建残余势力较强、民主制度不健全或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厚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时出现的,以稳定政局、摆脱危机、对抗革命和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陷入全面危机期间出现的以对抗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和维护行将崩溃的资产阶级统治为目的的反动社会政治思潮。

它的核心思想是鼓吹侵略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领袖绝对权力和对整个国家及个人生活实行严格控制的极权主义。

主要思想来源是新黑格尔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

1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战后,美国经济处于“柯立芝”繁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市场的不稳定性;西方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

*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巨大破坏;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关系恶化。

*主要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12.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3年3月至1935年初,重在复兴。

挽金融狂澜于既倒—关于银行、货币和证券市场诸立法;重建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农业调整法》;政企合作试度难关—《国家工业复兴法》;帮助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救济和安置贫民诸立法;具有私营公司活力的国营公司—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第二阶段从1935年初到1939年,重在改革;救济贯彻始终。

新型的政、企、劳工关系—《瓦格纳法》;向华尔街夺权—1935年《银行法》(确立国家对货币和信贷的管理);福利国家的开端—《社会保障法》;向坏托拉斯宣战—《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掏有钱人的腰包—1935年《财产税法》(提高对大企业征收的公司税,以及征收遗产税等)。

13“新政”的作用:新政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美国经济。

新政体现了存在于资本主义体制内部自我调节的机制,新政是资本主义体制改革的成功实例。

新政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强制减低产量、整顿金融、提高并维持价格,同时以政府财政赤字方式来实施“以工代赈”计划解决失业与消费萎缩。

新政在社会改良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调节了阶级关系与分配关系,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趋合理,因此缓和了社会矛盾。

新政为其他及今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为资本主义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

14.希特勒上台的主要原因:⑴法西斯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运动,使纳粹党在大危机期间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⑵纳粹党得到了受现存政权庇护的、旧帝国时期的权势阶层(右翼保守政党、陆军军部、官吏和一些大地主、大工业家)的青睐、纵容和支持。

15.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军部内部形成了皇道派和统制派;(军部是指在近代天皇制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军事势力。

它包括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教育总监部及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等部门,独立于政府和议会之外,与政府分庭抗礼的军方势力。

)特权地位的体现:统帅权独立原则;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民间法西斯,1918年成立“犹存社”,主张通过完成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改造,来建立一个称霸亚洲的大日本帝国。

它从民间拉开了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帷幕。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1919年)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是在军部的推动与策划下,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通过逐步干预政党政治,控制政权,进行法西斯化改造最终建立起来的。

16.意埃战争(1935-1936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17.西班牙内战—战火蔓延到欧洲18.《慕尼黑协定》:参与签订者: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19.《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20.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形成过程:美国政策的变化;美英联合的开始;美英苏三大国关系的接近;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1942年1月,由美国倡议,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形成。

21.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北大西洋纽芬兰普拉森夏湾会晤,发表著名的《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名称时间双方结果和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苏-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中途岛海战1942.6 美-日太平洋战场的转折阿拉曼战役1942.10 英-德意北非战场的转折23.波兹坦会议(1)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来临前夕。

(2)内容①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苏联1.1905年俄国革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解决土地问题和变革沙皇专制制度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挥重要影响,但作用有限革命的成果和意义—“它是之后俄国革命的预演”2.二月革命: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3.十月革命:4.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一、经济与社会: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两个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1920年春至1921年春)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迫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应急性措施;第二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为向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过渡的主观愿望,而非客观需要。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8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实物税替代粮食征收制,税后的粮食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对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外国资本)和租赁制(私人资本)等方式,发展私人企业。

③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

二、政治:1、巩固新政权的斗争;2、红色恐怖和内战;3、从多党并存走向一党集权;4、列宁的反思三、民族关系: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2、联邦制下的民族关系;3、围绕成立苏联的分歧;4、格鲁吉亚问题与列宁的最后几封信四、外交:1、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2、输出革命的努力;3、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4、热那亚会议;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实行粮食征收制,农民除保留口粮,必须无条件完成国家摊派的征粮额。

工业政策:加速工业国有化,设立管理总局体制。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流通政策:取消市场和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分配制度:推行劳动义务制,军事编制固定岗位(平均分配)6.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于1918年3月3日签订。

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一战停战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约。

俄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对外条约。

在当时条件下必要的妥协,出于革命的妥协,交出了次要利益而保存了根本利益的妥协。

7斯大林模式:1.全盘集体化运动与斯大林模式的开始建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为配合国家工业化运动而实行的一种措施,一种带强制性的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的政治运动。

(特点: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突击实现农业集体化;使用行政命令手段实现农业集体化;消灭“富农阶级”;严格限制商品流转。

)2.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与斯大林模式的全面铺开(特点:追求高速度;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积累。

)3,大清洗运动与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形成(特点:指导思想是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运作过程脱离党的集体领导和撇开司法机关及司法程序;打击对象主要是党政军领导干部)(斯大林发动大清洗的源头—基洛夫遇刺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