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
2.
3.
1.整体性
2.生产性
3.面积的有限性
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5. 时间变化性
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7.多用途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
3.个体的异质性
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
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
——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海拔高度
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3.地面坡度
1.扇形地平原
2.冲积平原
3.湖积平原
4.滨海平原
3.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
5.
A
B A
C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
2.
3.;
4.——
————土地资源的
一类价值。

5.——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
发展速度同自然资源保护协调起来
8.产权
9.
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
质量、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条件
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土地使用年限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1.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2.
下划开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3.
的序列。

4.
地点。

他们认为土地系统分为三种:简单土地系统、复杂土地系统、复合土地系统。

5.前苏联和德国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形态单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方法。

采用地方、限区、和相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

20世纪70
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

7.土地分类
抽象与归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体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③参数法
8.
9.土地类型的命名<根据植被、土壤、地貌三因素命名或根据植被、地貌二因素命名;
国等在对土地系统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
1.
2.
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3.
A、准备工作——
B、外业调绘——
(
②样区调绘验证) C、内业工作——
(①拼接分幅图②分幅底图的清绘③图面设计)
D、检查验收——
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4.
5.的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1
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
区界与权属
3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多层次系统性
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⑥总结土地利用
总结
7.
8.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B、外业工作——地类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补测地物、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调绘整饰、填写外业手薄、外业调绘的检查
C、内业工作——
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D、检查验收
9. 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S集成中各部分的作用
1RS与GIS GIS作为RS
②RS作为GIS DEM的制作、GIS图件的更新
2RS与GPS GPS可以为RS数据RS数据校正提供服务②RS可以实现GPS定位信息的查询
3GIS与GPS GPS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②GIS中可以定点、定位查询专题信息
GIS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1.
行鉴定的过程。

2.

3
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性原则
12综合性土地评
价和单项3
评价的精确度分。

4
56
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

4.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5.

6. 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
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7.

级划分。

8. 土地资源评价一版有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途径。

评定土地的等级。

1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①外业调查与内业相结合的方法②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方法③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
9.
衡量为大农业利用的土地潜力与受到限制因素。

10.
11.FAO土地适
地适宜性单元。

12.《中国1:100
土地限制纲、土地资源单位。

是土地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3.
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地管理工作
15
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2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3确定分等因素4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5划分分等单元6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7单元因素分支确定8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0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1 土地经济系数12计算分等指数13农用地等的确定
16.
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最大“产量——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1.
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
2.AFZ
本一致。

3.
以便
口政策的主
要先决条件
4.
农业生态区、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确定投入水平、计
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5.土壤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
1光合生产潜力2光温生产潜力34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4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性
2.
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3.
可承受性原则
4.

用系统。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1.
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2.

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3.

平衡。

4.
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所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
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5.

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6.
7.
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七种类型
8.

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9.


等。

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10.



府组织验收。

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1.
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2.
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3.
局利益的协调、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4.土
布局、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开发资金计划、选定开发方式。

※5.
程??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6.

.
7.土地在被破坏前的

济因素
8.

9.我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
10.

※11.
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整理?? ??
※12.
状况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3.


14.

理?? ??
用技术改进称作土地重划。

台湾土地重划系指改进土地利用环境与增大土地利用效能的一项
15.
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16.

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17.
农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18.

※19.
种形式。

20.
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