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区域地理专题训练中国的地形

高考区域地理专题训练中国的地形

第三部分第二十讲中国的地形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沿109°E、32°N~37°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A地位于黄土高原,D是四川盆地,则C山脉是()
A.秦岭B.太行山
C.武夷山D.南岭
解析:由于图中的剖面图是位于109°E、32°N~37°N之间,再结合图中的图例信息可以判断图中的B是渭河谷地,其形成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式断裂构造。

又因为图中的D是四川盆地,故可知图中的C山脉是东西走向的秦岭。

答案:A
2.关于C山脉的地理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C.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
D.位于我国1月0℃等温线上
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C山脉为秦岭,则它是我国的1月0 ℃等温线所在区域。

答案:D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图②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图③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图④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解析:②为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答案:B
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将长江的源头和黄河的源头打通,必须经过巴颜喀拉山。

答案:C
5.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答案:A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据此回答6~8题。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解析: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

答案:B
7.下列地形结构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山区的比例)其中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解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D
8.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解析: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广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答案:C
读我国局部图,回答9~10题。

9.A、D两城市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四川盆地、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横断山区D.三峡地区、江南丘陵
解析:读图中经纬度和地形可知,A地为四川盆地,D地为云贵高原,故A正确。

答案:A
10.结合R区附近某地的局部图(小图),判断该河流的流向()
A.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B.自西向东流
C.自东向西流
D.可能向东流也可能向西流
解析:读局部小图,河流位于河谷地区,结合等高线可推断出R区地势东高西低,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流,故C正确。

答案:C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
解析:从图中地表崎岖的高原,高原上多溶洞等信息,可以推知该地形区为云贵高原。

答案:B
12.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解析:发育的地形为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作用影响形成的。

答案:A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图,A、B、C为不同地形单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地区地形特点。

(2)简析B地形单元的成因。

(3)简述C地形单元的重要自然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示等高线分布情况,判断并描述区域地形特征。

第(2)题,根据图示,B地是渭河谷地(平原),结合所学的地质构造知识,分析渭河谷地的主导成因(内力作用:断裂下陷),以及同时发生的外力作用——流水沉积现象。

第(3)题,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气候、水文、植被等)。

答案:(1)北侧是(黄土)高原、中部是东西延伸的(渭河)谷地、南侧是东西延伸的(秦岭)山地。

(结论)南北两侧高、中间低。

(2)断裂下陷(地堑);流水沉积。

(3)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③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界线;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⑤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14.(2018·大连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4)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送下,堆积分选而成。

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颗粒重的先沉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2)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首先要从侵蚀作用的外力分析。

夏秋季节要考虑流水作用;冬春季节要考虑风力作用。

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与这里的地形、气候、植被有关。

该地为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4)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山区如果大力植树造林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认为树木是“抽水机”的观点,意思是说该区不适宜栽培树木。

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或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4)观点一: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栽培树木。

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