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资金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一工积累(商品输出和殖民掠夺)
原料
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非拉沦为原料产地
特点
特点
科技关系
技术发明与科学理论结合不很紧密: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国家
革命首先并主要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向法美等周边地区扩展。
在美德等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德日俄等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思想文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发展
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产生;殖民地民族、民主主义思想发展
文艺
现实主义文学、美术;报纸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印象画派;民族主义文学;广播电影电视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尖锐
环境污染、国际矛盾尖锐
生活方式、生活结构(衣食住行用等)
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运动
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走向国际联合(第一国际)
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印度民族大起义(1957-1859)为代表的亚洲革命和印度1905年革命为代表的亚洲的觉醒
世界格局
加快殖民扩张,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同时传播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制度、文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形成欧、美两大工业带;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工业国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亚非拉农业国生产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引发一战。
行业
首先并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部门(棉纺织业)
主要发生在重工业
显著成就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影响
经济
生产力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方式
手工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分散走向集中
生产高度集中
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
工厂制度兴起(工场过渡到工厂
项目
一工(1760年代-1860年代)
二工(1870年代-二战)
条件
前提
政权保障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9世纪60、70年代资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
市场
圈地运动(国内)殖民贸易和掠夺(国外)
改革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一工积累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城市化进程
开始城市化进程,出现火车、汽船等新交通工具;报纸等生活媒介;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飞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新通讯工具;广播电影电视等生活媒介;电灯等照明工具;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垄断组织产生
经济结构
开始工业化(轻工业为主),农业比重减少
工业结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为主导
世界市场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交通、通讯工具
火车、汽船等
飞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新通讯工具
能源结构
煤成为主要能源
电、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棉纺织、采煤、铁路运输等
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汽车、化学工业等
经济阶段、思想
自由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形成
经济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
阶级关系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通过议会经济政治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
引发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