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


滥伐森林
沙尘暴
北京出现沙尘暴,午后街头一片昏黄
大 气 污 染
酸 雨
土 壤 污 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 污 染
赤 潮
三、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控制人口增长。
2. 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 止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 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 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海洋污染
酸雨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只是某一个地区, 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环 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 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呢?
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化 • 水资源短缺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 • 土地荒漠化 • 海洋污染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 都理性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自觉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 保护就是禁止开发,利用吗?!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明白:
“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道理。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要做到: 科学、合理、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必然选择
•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未来几 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 需要”。
生物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实质)
生态系统多样性 (根本措施)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红树林为例,生物 多样性有哪些方面的 价值?
潜在价值 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42
(1)直接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旅游观赏、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
(2)间接价值
因治理沙漠化成效显著而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的宁夏沙坡头 村
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
千里生态园附近高粱地
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
吴江:农业生态园不施一丝化肥种出30万公斤水果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背景说明:从图片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我国大部分土地没有 被绿色植被所覆盖,而是以赤裸裸的黄色直面宇宙,多年的干旱 和毫无节制的滥砍滥伐使我们的绿色极度匮乏!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 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 14亿人口居第二位。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看成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
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
影响
预测变化趋势
人口密度
年龄组成
决定
迁入率、迁出率
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 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 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春运期间的广州火车站
春运期间的广州火车站
2011年10月31日 联合国选定的第70亿名宝宝——菲律宾的丹妮卡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这是个叫人高 兴不起来的日子”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 中国(13亿) 印度(11亿) 美国(2.97亿) 印尼(2.23亿) 巴西(1.81亿)
大气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赤潮
废物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噪声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锐减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草原退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日趋严重
生物物种入侵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 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
台湾梅花鹿
南极狼 豚鹿
新西兰鳟鱼
沼鹿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
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生态系统
此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措施: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 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 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
森林、草原
红树林
(3)潜在价值
一种不起眼的、当柴烧的植 物——三叉苦(鸡骨树)。
(过去)
(现在)
(3)潜在价值
一旦灭绝, 无法再生
南极洲大陆架220米深处的海底未知名生物
3、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部分已灭绝的动物
黑佛罗 里达狼
自然界的“计划生育”政策
• 太阳鱼和鲤鱼会吃自己的鱼仔 • 蝌蚪自毒现象 • 桉树自毒现象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粮食 水
人的多种 需求
精神 需求
森林、草原、燃料和矿 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以 及一定的生存空间。
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1、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的1/3) 对能源需求的压力 对水资源的压力 (人均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 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均占有量世界排位121位) 2、环境破坏及污染加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