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及举措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及举措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及举措
[内容摘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增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是培育合格人才、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缺失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学校评价体系失衡
以及学生认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以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
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教育意义举措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素养缺
失语境下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
编号:y201432933)
【分类号】g641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2016年浙江省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学联倡导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专题活动,该活动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文
明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意义深远。

1.有利于增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为他们进入
社会搭建了人际交往的演练平台。

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也
要面对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人员的人际关系,能否在人际交往中
得心应手,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一个谦和礼让、举止文
明的学生,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赢家。

而自身的文明素养就是其人
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也为其赢得了良
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授知识和育人的职责,育人远比传授知识难
得多。

育人实质是品性和素养教育。

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尚善、尚信、尚美、尚礼,而这“四尚”恰恰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的重视度远超过对其业务水平的
重视度。

换句话说,业务能力可以慢慢培养,而其人品德行却不是
短期内能塑造出来的。

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
相接轨。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
要的合格人才。

3.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表现漠然。

同学间不屑使用文明语;见到老师不问好、视尊师重
教的传统为形式主义;把举止随意、不守秩序视为个性自由。

特别
是中国游客的海外不文明行为遭到曝光后,也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
的反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遍布于各行各业。

然而其精神风貌和举止言行却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进而会影响
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关系到社会
道德风尚的整体改善,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文明程度,也关系到中华
文明的传承。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以义乌工商学院学生
为例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值得肯
定的。

90%的学生认为言谈举止会影响到个人形象;80%的学生表
示能够做到就餐排队、公共场所保持安静;74%的学生表示不会乱
丢弃垃圾。

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上课迟到时有发生,课堂上玩手
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在人际交往中,学生还缺乏主动沟通和必要
的社交礼仪。

比如向老师主动问好、同学间使用文明语等方面,43%的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这些行为无关紧要、可
有可无。

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
方面。

1. 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文明礼仪教育。


查中我们发现89%的家长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文明礼仪教育。

然而,
随着孩子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家长把注意力转向了孩子的学业
成绩和艺术特长的培养方面,文明礼仪教育开始走向边缘化。

因为
文明礼仪程度不会在升学中进行考量。

多数家长认为,迅速提高孩
子的学习成绩是大事,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暂缓。

在高考这根
指挥棒下,文明素养教育渐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辅食。

2.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文明素养水平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得以体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原则上都把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
学生优劣的标尺。

而德、美和劳是学生文明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现
实中难以精准量化,也就很难纳入考核体系中。

55%的学生认为,
学校多数是以考试成绩的排名作为评优标准,而考核的标准也成了
学生关注的焦点。

3.学校相对宽容的环境,往往不利于学生纠正不文明的行为。

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对于校内不文明现象容忍度高,这种容忍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

7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阻止同学的不文明行为。

一方面认为,别人的事情不便过多干涉;另一方面也担心会给同学带来尴尬,影响到同学关系。

相反,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校外,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学生往往利用这个包容环境,45%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园里举止会自由随意些,但在社会上则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构想与举措
1.高校的管理层要树立素质育人的理念,对文明修身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台湾有一所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

校长高震东明确提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号召学生凡事从自我做起、勇于担当。

由于培养目标明确,上下齐抓共管,致使中信毕业生在台享誉30多年。

因此,学校管理层的培养理念是关系到文明修身教育成效的关键。

2.加强思想教育,使素养教育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要让学生懂得品行重于才华的道理,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更易赢得机会和获得成功。

再次,讲清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质是敬人。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因为尊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信;尊重还可以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和谐。

当学生真正懂得文明修身对其人生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不文明行为者予以扣分和曝光。

4.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大学生服务队在上岗前要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培训学生如何使用文明语、怎样与人沟通以及得体着装等等。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平时的说教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