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圆与方程4.1.1 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为A(a,b),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 222()()x a y b r -+-=2、点00(,)M x y 与圆222()()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1)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 (2)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3)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4.1.2 圆的一般方程1、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1)、①x 2和y 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 ②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 、E 、F ,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3) 、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2.1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 :0=++c by ax ,圆C :022=++++F Ey Dx y x ,圆的半径为r ,圆心)2,2(ED --到直线的距离为d ,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 (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 ,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2、几何方法:半弦长,弦心距和半径之间形成勾股定理的关系.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1、点M 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有序实数组),,(z y x ,x 、y 、z 分别是P 、Q 、R 在x 、y 、z 轴上的坐标2、有序实数组),,(z y x ,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3、空间中任意点M 的坐标都可以用有序实数组),,(z y x 来表示,该数组叫做点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M ),,(z y x ,x 叫做点M 的横坐标,y 叫做点M 的纵坐标,z 叫做点M 的竖坐标。
必修3知识点第一章:算法1、算法三种语言: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语言; 2、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流程图中的图框: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等规范表示方法;4、循环结构中常见的两种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5、基本算法语句: ①赋值语句:“=”(有时也用“←”) ②输入输出语句:“INPUT ” “PRINT ” ③条件语句: If … Then …Else … End If④循环语句: “Do ”语句 Do … Until … End“While ”语句 While … … WEnd⑹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同余思想 第二章:统计 1、抽样方法: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 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 个个体组成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为Nn 。
2、总体分布的估计:⑴一表二图: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书写,相同的药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nx x x x x n++++=321;取值为n x x x ,,,21 的频率分别为n p p p ,,,21 ,则其平均数为n n p x p x p x +++ 2211;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n x x x ,,,21方差:212)(1∑=-=ni ix xns ;标准差:21)(1∑=-=ni ix xns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a bx y +=∧(最小二乘法)1221n i i i nii x y nx y b x nx a y 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 x 。
第三章:概率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⑴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⑶随机事件A 的概率:1)(0,)(≤≤=A P nmA P ; 2、古典概型: 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⑵古典概型的特点:①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n 个,事件A 包含了其中的m 个基本事件,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nm A P =)(。
3、几何概型:⑴几何概型的特点: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的测度的测度D d A P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体积等。
4、互斥事件:⑴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n A A A ,,,21 任意两个都是互斥事件,则称事件n A A A ,,,21 彼此互斥。
⑶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B 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 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B P A P B A P +=+⑷如果事件n A A A ,,,21 彼此互斥,则有: )()()()(2121n n A P A P A P A A A P +++=+++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1)(,1)()(A P A P A P A P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一 分类、分步原理(一)分类原理:12n N m m m =+++.分类原理题型比较杂乱,须累积现象。
几种常见的现象有: 1.开关现象:要根据开启或闭合开关的个数分类 2.数图形个数:根据图形是由几个单一图形组合而成进行分类求情况数3.球赛得分:根据胜或负场次进行分类 (二)分步原理:12n N m m m =⨯⨯⨯.两种典型现象: 1.涂颜色(1)平面图涂颜色:先涂接触区域最多的一块 (2)立体图涂颜色:先涂具有同一顶点的几个平面,其他平面每步涂法分类列举 2.映射按步骤用A 集合的每一个元素到B 集合里选一个元素,可以重复选。
二 排列组合(一)常规题型求情况数 1.直接法:先排(选)特殊元素,再排(选)一般元素。
捆绑法,插空法。
2.间接法:先算总情况数,再排除不符合条件的 情况数。
(二)七种常考非常规现象 1.小数量事件需要分类列举:凡不可使用公式且估计情况数较少,要分类一一列举2.相同元素的排列:用组合数公式选出位置把相同元素放进去,不用排顺序, 有相同的剩余元素需要分配时,用隔板法。
3.有序元素的排列:(1) 特殊位置(元素)优先法; (2)间接法;(3)多排问题单排法; (4)相邻问题捆绑法; (5)不相邻问题插空法;(6)定序问题倍缩法:在排列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例如:七人排一排甲、乙、丙三人从左到右固定顺序。
4.上楼梯与网格现象要看一共走几步,把特殊的几步选出来,有几种选法就有几种情况5.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现象:多数用排除法求情况数6.平均分组现象:先用分步原理选出每一组的元素,再除以因为平均分组算重复的倍数,平均分n 组,就除以n n A ,有几套平均分组就除几个x x A ,例如:5本不同的书分给甲、乙、丙三人,先分组后到人。
(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运算的考察1.排列数公式m n A =)1()1(+--m n n n =!!)(m n n -.(n ,m ∈N *,且m n ≤).注:规定1!0=. 2. 排列恒等式(1)1(1)m m n n A n m A -=-+; (2)1mmn n n A A n m-=-; (3)11m m n n A nA --=; (4)11n n nn n n nA A A ++=-; (5)11m m m n n n A A mA -+=+.(6) 1!22!33!!(1)!1n n n +⋅+⋅++⋅=+-.3. 组合数公式mn C=m n mmA A =m m n n n ⨯⨯⨯+-- 21)1()1(=!!!)(m n m n -⋅(n ∈N *,m N ∈,且m n ≤).4.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mn C =mn nC - ; (2) m n C +1-m nC =mn C 1+.注:规定10=n C .5. 组合恒等式(1)11mm n n n m C C m --+=; (2)1m mn n n C C n m -=-;(3)11mm n n n C C m--=;(4)∑=nr r nC=n2;(5)1121++++=++++r n r n r r r r r r C C C C C .n 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 1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1321232-=++++n n n n n n n nC C C C . r n m r n r m n r m n r m C C C C C C C +-=+++0110 n nn n n n n C C C C C 22222120)()()()(=++++ .6. 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m m n n A m C =⋅! .三 二项式定理(一) 公式1.二项式定理:nn n r r n r n n n n n n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01100)(+++++=+-- 展开式具有以下特点:① 项数:共有1+n 项;② 系数:依次为组合数;,,,,,,210n n r n n n n C C C C C③ 每一项的次数是一样的,即为n 次,展开式依a 的降幂排列,b 的升幂排列展开.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n b a )+(展开式中的第1+r 项为:),0(1Z r n r b a C T rr n r n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