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及人际关系
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
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
共性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 补 充 教 育 理
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念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幼
狭义的亲子关系: 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认生”举
(核心)
例
广义的亲子关系: 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
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1.定义
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
的一种倾向。
2.表现——认生(6.7 个月)、分离焦虑
3.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 月)
重 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点
难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点
本讲向同学们介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如何进入社会 ,并 教 适应社会的这个过程,对还孩子的成长十分关键。对于幼儿教师的要 学 求相当较高,很多学生理论明白一些,但遇见问题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后 以后应加强案例分析。 记
第 1 课时
教学任务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3)反抗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 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 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 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 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 10-15%。
课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题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幼儿人际 关系的发展
共 3 课时
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发展的概念,明确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及意义。 教 能力目标:掌握亲子关系的概念,领会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了解亲 学 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目 情感目标:领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和类型。 的
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幼儿与幼儿之间良
好的交往关系,能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使幼儿产生安全感
和归属感,成为幼儿的一种情感信赖,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 举例分析 支持作用。
3.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不同的生
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
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
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
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
2.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
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
教学过程:
【导入】
幼儿为什么学习语言,为什么学习规则,为什么能生存和
生活?因为幼儿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新授】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
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静态形式)
——丹尼尔·古尔曼 【作业】 1.理解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含哪些?
第 2、3 课时 教学任务 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重 点 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难 点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
授课日期 2017 年 6 月 19 日
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发展 (一)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1.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2.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简单介绍为 后面具体学 习打基础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
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
重 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难 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
授课日期 2017 年 6 月 12 日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
主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
范畴。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
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
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
举例:伪娘为什么很难被社会接受?
婴儿对人的反映几乎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月)
对母亲和熟悉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月-3 岁)
六七个月,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4.依恋的类型
【实验】 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这是目 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测定出三种不同 类型: (1)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 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 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 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 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
具体表现,因此,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相互
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幼儿通过与
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我评价的参照,使幼儿能够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
自己,对自身的能力作出判断。 (四)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
2..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 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成为专断型的父 母,而对孩子的发展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也往往采用高控制的 教养方式。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 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幼儿经常性的行为 表现,不仅决定着其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而且可能使父母 产生对幼儿的某些“成见”,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将来发展的期 望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2 岁前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几乎无交流 6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因 为这时的婴儿可能把同伴当做物体或活的玩具(如会去抓对方 的头发、鼻子),不能主动追寻或期待另一个婴儿那里得到相应 的社会反应。
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3 岁:独自游戏、平行游戏
4 岁:联系游戏——说笑、互借玩具
教师讲解
5 岁:合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
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同伴交往——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
分析实验
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 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 65%-70%。
(2)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 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 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 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 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无形成特别亲密 的感情联结,所有,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约 占 20%。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
及道德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举例:让座、助人为乐
(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例如:咬人、打人、故意破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 【小结】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 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 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 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 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 等许多不良品质。
2.社会性发展:
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
自然人
能
社会人
用图示讲解 帮助学生理 解
社会群体、儿童集 体以及同伴
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
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动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