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的。
“回忆说”: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许多特征。
首先,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身心亢奋的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其次,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而非身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摆脱无关,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活动。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3现代西方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一阶段,代表人物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
夏指出人具有第六感觉;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二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表人物是休谟。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忽视了二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4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人本主义美学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总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经验基本性质[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是实践性(1)首先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2)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审美经验的外部特征):第一,美感仅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如果将二者等同,失之片面。
第二,美感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二者等同,是对审美经验作静态作理解。
第三,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存在。
这显然把审美对象与实在对象混为一谈。
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多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1)直观性;(2)非功利性;(3)超越性。
[单选]审美经验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和表现超然世界。
(识记)[名词解释]直观:(intuition,又译直觉)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看作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领会)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㈠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现代思想家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直观另一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对于这种认识能力,柏拉图、亚氏等把直观说成是一种最高的理性能力,而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把直观说成一种非性性的活动,认为直观高于理性,只有直观才能把握非理性的本体或本原。
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㈡非功利性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
道德实践也有功利性。
审美实践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简答]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这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三、超越性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就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地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己。
这种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多选]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识记)[名词解释]感知: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识记)[名词解释]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又可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
(识记)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对于其它要素来说,感知都构成了它们的基础。
(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审美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
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
这样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
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是通过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领会)审美经验各种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单选]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
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㈠感知:(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
帕克:“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知觉——能够通过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简答]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自身的特点有:(情感性、能动选择性、整体性)1、特点:①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
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②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高度社会化了的审美感知已经具有了智性的因素,能够积极地对对象的属性做出自己的选择。
③再次,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作用: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所谓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
这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知觉能力和对象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对应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获得了统一。
)㈡想象——审美经验中的核心因素1、特点:包括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2、作用: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多选]想象活动:初级形式: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指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较接近,通过联系而联想到另一个。
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2.类似联想——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相似而引起。
如:“欲把西湖……”。
3.对比联想——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的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它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如:对艺术形象的再理解。
5.创造性想象——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这种创造要以自己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为基础。
如:孙悟空与猴性、猪八戒与猪性等。
(3)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特点: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客观论者认为,审美对象的情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主观论者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射或灌注到对象之中去的,代表是里普斯的“移情说”。
同构说介于两者之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
同构说:同构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其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
缺点:生物学意义上的解释。
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情感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
(4)理解:特点:审美经验中理解(审美理解)的特点——非概念性、多义性。
第一,非概念性。
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理解因素既超乎感性又不脱离感性。
如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黑格尔:“充满敏感的观照”。
第二,多义性,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种多义性,除了与审美对象自身的特性相关之外,也是由理解活动自身的特点所造成的。
多义性不等于无章可循,不是随意的。
作用: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