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 PPT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 PPT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二)编写队伍的基本情况
“三结合”的编写队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
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大学教授、地理教研员和 特级教师、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开发中 心专业人员。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的 6 位核心成员参
与本套教材编写。
各册教材主编一览
教材编写简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新视角、新内容
(二)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基本思想——将课标规定的没有系统性的 知识按照一定的认知逻辑整合成某章或某 节内容,以便于建立学习的认知结构
地球的运动
人口过程
大气过程
城市化过程
水文过程
农业地域的形成
地貌过程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联系实际设计活动题
例11 地理1中的有关活动题 从≪水浒传≫对天气的描写判断锋
面天气;从黄河断流、济南泉水分析 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从张家界、黄 淮海平原分析地貌过程及对农业的影 响等。
(三)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突 出自主学习
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 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 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 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教材中 还设计了随文的思考,培养 学生善于思考。
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 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 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 维、自主探究。
紧密配合各 章内容,选 择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进 行问题研究。 侧重过程与 方法,结果 具有开放性。
●强化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 ●加强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 ●设计情境 ●提供必要的检验和展示学习成 果的机会
例14 地理1中的小实验
例15 地理3中的区域综合分析
●案例能分析出一般原理,但不 能机械推广至其他区域,各区域要根 据案例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如荒漠化的成因,能源资 源的开发利用等
教学内容的组织关注
●阶梯性 ●逻辑性 ●实践性 ●开放性
例12 地理3 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成因
边叙边析
案例13 研究性学习
抓住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畅想式问题 热点或焦点问题 国家建设问题
设计方式: 提出问题 给出研究思路 逐步给出资料设计问题引导思考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
(四)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 应用(采用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
●运用地理一般原理分析区域发 展中的问题(如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 的问题并与长三角比较)
(五)为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的空间
●将有些教学内容留给教学处理 ●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 ●内容安排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尾声
高中教材的系列化产品
●教师教学用书、培训包 ●课堂设计(教案) ●学案 ●地图册 ●超级地图 填充图册、挂图、投影片 教材中图的电子化 此外,还通过有关杂志提供交流平台,通过 资助等形式带动课题研究
矛盾和问题
教材与课标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教材的 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差异很大)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的矛盾(教材仍然承 担着它不该承担的功能,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
教材与课标和评价的关系(对老师的要 求太高,度如何掌握?)
技能方法与知识的关系
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如何反映课改的精神? 如何恰当地解释课标? 如何把教材编成课标与教学、评价的 纽带? 如何处理改革创新与教学实际的关系? 如何协调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讲理)
例10 《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侵蚀是怎样发 生的
堆积是 怎样发生

加强对地理过程的阐述
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 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因地制宜, 促进区域 发展
3
《地理》必修1目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尺度)
(反气旋)
全球气候变化
例2《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个体
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
城市群体
不同等级城市 的服务功能
什么是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 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分城 形城
区市 部

利 化空









城 论系德
市 的的国
的 应启南
不 用示部
同 )(城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经典的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容 稳中求变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
●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是分析、处理和解 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 的理性认识。其实质是地理科学思维方 式,即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 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
●避免空洞说教,而以有意识的设计,通 过事实材料和学生活动的有机结合,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和认识

中市

心等
地级
理体
例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
区域生态 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 防治
森林的开 发和保护
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
背景:干旱的环境
成因:侧重人为原 因分析
基本过程
对策与措施
案例:
亚马孙热带雨 林
背景:雨林的环境 效益;雨林生态的 脆弱
成因:侧重人为原 因分析
保护与开发
(三)教材的体例结构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 理性。
(文章选自中科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 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例6 人地协调观——水资源的利用
●以色列的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 ●咸海的忧虑(不合理利用) ●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城市的供水问题 ●沙特缺水与南极冰山
例7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更优而不是最优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生态农业)
削枝强干
《地理》必修3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案例的选择突出其 典型性、说明性, 对课文中的相关内 容起到诠释、实证、 应用等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一)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 (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三)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突 出自主学习 (四)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 应用
(五)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部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地理》必修2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人地协调(山西与 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的开发)、行业协调 (流域综合治理)、区域间协调(西气东 输、产业转移)
●反思和批判(湿地开发和保护、修大坝)
例8 地理视角举例
●动态地看问题:自然地理过程 ●发展地看问题:人类活动、区域发展 ●分析问题的时间、空间视角:全球气候 变化、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 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材的结构设计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把握
一、教材的结构设计
●对高中地理课标的内容重新组合 ●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 和发展方向 ●建立有利于教学的逻辑结构和体例结 构
(一)模块结构
基本思想——根据课程的模块设计,教材 编写使每一模块都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 习单元。每一模块具有
(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用实例(案例)论证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 ●加强对地理过程的阐述 ●联系实际设计活动题
用案例论证(解释、说明)
例9 必修《地理2》“城市与城市化”中的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