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黄芩

中药黄芩

倪朱谟,明末医药学家。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 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 二十卷。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 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 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 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 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 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 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 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本经逢原》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 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 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滇南本草》
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 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 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 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 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 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本草正》

1 2 3 4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本经曰:诸热黄疸,肠澼泻痢,逐水,下血 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曰: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 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甄权曰: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 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 解热渴。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 泻肺热,一也; 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 去诸热,三也; 利胸中气,四也; 消痰膈,五也; 除脾经诸湿,六也; 夏月须用,七也; 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 安胎,九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 血,非此不能除。下 痢脓血,腹痛后重, 身热久不能止者,与 芍药、甘草同用之。 凡诸疮痛不可忍者, 宜芩、连苦寒之药, 详上下分身梢及引经 药用之。
古方 验方
血淋热痛: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千金方 安胎清热:条芩、白术等分,炒为末,米饮 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加 神曲。凡妊娠调理,以四物去地黄,加白 术、黄芩为末,常服甚良。 丹溪纂要
古方 验方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麦门冬等分, 水煎服,无时。 杨氏家藏方 灸疮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 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 止。 李楼怪证奇方
•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 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 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 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 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 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 一家之说。 • 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 草》等书,其中《阴证略例》为其代表作。《阴证略例》为专门论述 阴证的专著。据王氏自序,成书于公元1232年。作者鉴于“伤寒古 今为一大病,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 则难辨而难治”,因而撷取前贤有关阴证论述,并参以己见,从病因 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对阴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旨在阐明伤寒阴 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
古方 验方
少阳头痛:亦治太阳头痛,不拘偏正。小清 空膏:用片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 钱,茶酒任下。 东垣兰室秘藏 眉眶作痛:风痰有热。黄芩酒浸、白芷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茶下。 洁古家珍
古方 验方
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中 心黑朽者,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 和滓温服, 圣惠方 经水不断: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以后,天癸当 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用条芩心二两,米 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日二次。 瑞竹堂方
桐君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有关记载桐君的文献最早见于约在春秋时代写成的古 史《世本》一书中。据记载,他是黄帝的大臣,以擅长本草著称。他有医药著作《桐 君采药录》传世。后人尊称其为“桐君老人”
陈士铎曰: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 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 清· 陈士铎· 《本草新编》 著 又名《本草秘录》
黄 芩
本经:腐肠、经芩、黄文 别录:空肠、内虚、印头 吴普:妒妇 记事:苦督邮 弘景:内实者名子芩 纲目:条芩
本经中品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者, 故名腐肠。 时珍曰:芩说文作菳 (qin,古书中一种草,跟黄色, 可入药),为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 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也,多中空,外黄内黑, 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 黯,故以比次。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 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 黄。


乔延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2 黄芩的药性、归经 3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4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地, 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 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 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 柄;叶片披针形,全线。 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 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 宿萼中。花期7~10月, 果期8~10月。叶具短柄, 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花 冠紫色、紫红色至蓝紫色, 长2.3~3厘米,筒近基部 明显膝曲,下唇中裂片三 角状卵圆形。小坚果卵球 形。
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 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 而不可为君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 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 古人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 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 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 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 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 万无是理矣。 《本草新编》
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 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 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 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 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 之。 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 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 下部妙 。
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 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 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 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 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 半里之首剂也。 《本草汇言》
《药对》:“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 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 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 和胃 。”
北齐徐之才《药对》
时珍曰: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 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 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好古曰:气寒,味微苦而甘,阴中微阳,入 手太阴血分。
地道药材
热河黄芩是黄芩的道地品种,主产于热河 (今河北承德),承德处于华北地区北部, 海拔高,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给黄芩 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 热河黄芩已久负盛名 。
枯芩与子芩
• 枯芩(片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
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 咳嗽痰黄。
•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1 2 3 4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配伍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药性、归经
本经曰:味苦,平。 别录曰:大寒,无毒。 药性论曰:味苦甘。 本草纲目曰:苦,平,无毒。 普曰:神农、桐君、雷公:苦,无毒。 李当之曰:小温

1 2 3 4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将 黄芩研为细末,每次取3-5克,用白术1520克煎浓汤调服,有清热安胎的功用,可 治热甚所致的能动不安,滑胎。治妊娠呕 吐,可用黄芩饮片30-45克,水煎成200- 400毫升,分次频频饮服。
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 又五臭入肺为腥,故黄芩之苦寒,能泻火 补气而利肺,治喉中腥臭。 颂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 方皆用黄芩,以其主热、利小肠故也。又 太阳病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 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
大明曰: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 乳痈发背。 元素曰: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 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雍胜,上部积血, 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
时珍: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 痿喉腥,诸失血。 杲曰:黄芩之中枯而飘者,泻肺火,利气, 消痰除风热,清肌表之热;细实而坚者, 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 化源。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
古方 验方
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一 字,水饮下。 普济方 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 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 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 卫生家宝方
古方 验方
三黄丸:孙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减三 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 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 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 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乌豆大。米饮每服五丸, 日三。不知,增至七丸。服一月愈,久服走及奔 马看,人用有验。禁食猪肉。 图经本草
《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书分四卷,记述700 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本书是张璐在79岁高龄时的一部佳作,其中记载着他的众多独到见解, 使人阅后一目了然,发人思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