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幼儿观察记录大班50篇

完整word版幼儿观察记录大班50篇

观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观察对象:玩“娃娃家”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

观察时间:2014年12月10:50一11:20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观察实录: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

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

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

”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

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

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

”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

”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

”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

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

”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

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分析: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

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

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

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

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

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1.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

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

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

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

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

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

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

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

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

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 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范文]精选]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总结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总结[总结大全就在精品文库网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总结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指导下,使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力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

本学期,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娃娃家、数学区、超市、阅读区、表演区,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现将半年来的活动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1、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1):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纠正孩子的挑食小可聪明又伶俐,凡事总要争第一。

但是吃副餐时总是落在别人后面,为此我和小可的妈妈进行了交流,妈妈更是大吐苦水说:“老师,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真没办法。

在家总要我们追着喂,靠喝牛奶过日子。

不喜欢吃肉,说嚼不动;不吃青菜,说生的;不吃鱼,说有刺……”妈妈一连说了许多“不吃……”听了家长的话,再想想小可面黄肌瘦的样貌,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了,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小可身体瘦弱,容易生病。

经过平时和家长们的交流得知,像小可这样挑食的孩子不在少数,家长们都期望老师能够帮帮忙,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觉得帮孩子改掉吃饭挑食的坏习惯,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平时我们也经常跟孩子说不能挑食,要什么东西都吃,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正当我为此苦恼时,小可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这天又穿了新衣服,是妈妈给我买的。

你看这是最漂亮的衣服!”看她一副兴高采烈的样貌,我说:“真漂亮!要爱护好。

不能弄脏了!”小可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高兴地向伙伴们炫耀去了。

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孩子的虚荣心和好胜心来试试呢。

下午户外活动时,我和小朋友进行了谈话,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中午吃了什么。

很多小朋友都用心踊跃的发言,告诉同伴自己这天吃了肉还吃了青菜。

小可却躲在后面不吱声,一副欲言又止的样貌。

我装作看不见,对发言的小朋友大加赞扬,并告诉他们怪不得他们这么聪明,原先是什么食物都吃的原因。

之后告诉他们说:“吃鱼会让小“老师,朋友更聪明,天天喝牛奶小朋友的个子会更高。

”小可听到这儿,挤过来说:我这天喝了牛奶。

”我摸着她的头说:“怪不得你长这么高呢?真棒!那你这天还吃了什么?是鱼、是肉还是青菜呢?”小可立刻又不吱声了。

我明白她这天有没有好好吃饭。

我转过身对其他小朋友们说:“小可明天再来告诉大家除了喝了牛奶还吃了什么,好吗?”小可使劲儿的点点头。

当天晚上,小可的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小可晚上回来要吃鱼了,老师说洋洋吃了鱼变得更聪明了,她也要吃,还要打电话告诉老师。

我能够感觉到电话另一头的人有多么得高兴。

有了初步尝试的成功我更有信心了。

我常用谈话、游戏、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不挑食。

平时和家长们进行金点子分享,孩子们吃饭挑食的现象还真得到了改善,我也进行了经验总结:孩子的饮食要定时定量,尽量不让他们吃过多的零食。

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促进孩子的食欲,对幼儿多诱导多鼓励,使孩子增强进食的信心。

家长烹调食物时要注重色、香、味、形,以刺激孩子的食欲,逐步纠正孩子的挑食现象,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2):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小小餐巾纸每次幼儿用餐前,我总是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持续桌面、地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残渣等放在桌子的边上。

然后组织幼儿用餐。

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等所有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上的残渣弄掉,把桌子擦干净。

虽然其间我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持续桌面整洁,但是哪怕我喊破了嗓子都无济于事,总有几组桌面上有那么点饭粒、菜汤、吃完的骨头。

最使我头疼的还是第四组,每次午餐后总是弄得桌上、地上一片狼籍。

我多次询问为啥这样,其他小朋友都说是豪豪小朋友把自己撒下来的饭粒、骨头扔到别的小朋友面前,以证明自己吃的干干净净,桌上什么也没有。

尽管我不时提醒,可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天,午餐的主菜是炸鸡腿,小朋友挺喜欢吃的。

我在巡视孩子们的就餐状况时意外发现有一张餐桌十分干净,所有的鸡骨头都吐在了桌子中间的那张餐巾纸上。

围着这张桌子的六个小朋友吃得格外开心,连吐鸡骨头这一动作都因那张公共餐巾纸而变得颇有情趣。

六个孩子此时此刻如同一家人,围坐一齐共进午餐,那亲乐的气氛,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受到个性的温馨。

我问:“这个办法真好!是谁想出来的?”豪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是我想出来的,这办法好吗?”我说:“好,你们看桌子上干干净净,残渣都在餐巾纸上了。

”这一说,豪豪小朋友的“专利”立即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兴趣,并很快得到了推广:其他小餐桌也纷纷仿效。

一张小小的餐巾纸,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又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就餐氛围。

豪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餐巾纸供大家吐鸡骨头,这是个偶发性的行为,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使之得到巩固和延伸,从而变成了孩子们有意识的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