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运行原理及基本结构

电梯运行原理及基本结构

31
部件布置图
三.井道的基本要求
井道应为电梯专用,不得装设与电梯无关的设备和 电缆。
井道应用坚固的、非易燃和不易产生灰尘的材料制 作,为承受强度,一般用混疑土、混泥土圈梁或钢架结构。
井道内应有适当的通风,一般可设在顶部设置通风 孔,为自然通风。
井道内应设永久性照明,供维修时使用。
32
13
五.电梯的总体结构
14
五.电梯的总体结构
电气控制系统 电力拖动系统
门系统 轿厢系统
曳引系统 导向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
重量平衡系统
15
第三讲:电梯机房
16
一.定义
机房是安设曳引机和其附属设备的专用机房,一般在井 道的上面,也有下机房和无机房。
典型的,对于每台曳引电梯的机房具有一台曳引机,一 个限速器以及一个控制柜。
随行电缆
固定于顶层
39
固定于轿底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7.补偿装置 用金属链构成的补偿装置;用来平衡由于电梯提升高
度过高、曳引绳过长造成运行过程中偏重现象的部件。
安装于轿底的补偿链
补偿链
40
第五讲:电梯底坑
41
一.定义
井道地面以及周围地区,直到底部终端楼层(第一层), 称之为底坑。一爬梯及急停开关通常安装在底坑的一侧为了 进入以及安全。缓冲器及限速器张紧轮等装置亦装在底坑处。
电梯运行原理 及基本结构
1
目录
第一讲:电梯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讲:电梯介绍 第三讲:电梯机房 第四讲:电梯井道 第五讲:电梯底坑 第六讲:轿厢与人机界面 第七讲:安全部件 第八讲:基本功能
2
第一讲:电梯的起源与发展
3
一.电梯的起源
电梯作为升降设备,其起源可追溯到 公元前1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辘 轳。
23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5.曳引驱动的绕绳方式 电梯曳引钢丝绳的绕绳方式主要取决于曳引机组的位置、轿
厢的额定载重和额定速度等条件,可分为半绕式(单绕)和全绕 式(双绕)。
半绕式的每根钢丝绳在曳引轮上只绕一次,绕绳的包角θ 一 般为150度~180度;全绕式的每根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绕二次,其包 角θ 可扩大到300度~360度。
井道有砖墙形式、混凝土形式、钢结构形式。
搭完脚手架的井道
30
二.电梯井道空间
井道顶部间距是为保障电梯的运行 安全和保护在轿顶工作的维修人员, 而在井道上部保留的一个安全空间。 (顶层高度要求)
同样,在底坑处为保障电梯的安全 运行和轿底维修人员的安全,也需保 留一个安全空间。(底坑深度)
井道的宽深度应大于轿厢宽深度一 合适值,以保证轿厢与对重的安装与 运行。
钢丝绳报废的主要判断准则是,在一段预先选定的长度上检查其 可见钢丝破断数目,检查长度为6d或30d(d钢丝绳直径)。当钢丝绳 的可见断丝超过规定数目时,则必须更换。 必要时用钢丝绳探伤仪 全长检测或分段抽测。对多层股钢丝绳应用钢丝绳探伤仪进行检测。
对于6股和8股的钢丝绳,断丝主要发生在外表。而对于多层绳股 的钢丝绳就不同,这种钢丝绳断丝大多发生在内部,因而是“不可见 的”断裂。
离心式限速器
26
摆锤式限速器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8.线槽 保护机房走线的装置。
线槽
27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9.绳头板及其保护装置 绳头板是钢丝绳绕过安装于轿厢架上梁和对重架上的反 绳轮之后,将钢丝绳固定在机房内的装置。
Hale Waihona Puke 绳头板绳头板保护装置
28
第四讲:电梯井道
29
一.定义
井道是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或液压缸柱塞运动的空间, 由井道顶、井道壁和底坑底围成。除机房外的所有电梯部件 均安装在电梯井道内。
但世界上第一部以蒸汽机为动力、配 有安全装置的载人升降机是1852年由美国 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的。
1889年美国奥的斯升降机公司推出了 世界第一部以直流电动机为动力的升降机, 诞生了名副其实的电梯
4
奥的斯先生发明的世 界首台安全电梯
二.电梯的发展
1900年开始出现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电梯; 1903年出现曳引式驱动电梯; 1967年晶闸管用于电梯拖动,研制出了交流调压调速电 梯; 1976年微处理器应用于电梯; 80年代,出现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984年,日本将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应用于2m/s以上的电 梯; 1985年将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用于中、低速交流调速电梯; 在控制方面,微机全面取代继电器,实现闭环控制,进 一步提高电梯性能和可靠性; 目前,更强调运行质量和开拓功能,往绿色、环保、节 能方面发展。
44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1.缓冲器 缓冲器是电梯极限位置的安全 装置。当电梯超越底层或顶层时, 轿厢或对重撞击缓冲器,由缓冲器 吸收或消耗电梯的能量,从而使轿 厢或对重安全减速至停止。
、1m/s等。
10
三.电梯的分类
3.按拖动方式分类 直流电梯(Z) 其曳引电动机为直流电动机,通常为采用可控硅直接
供电的可控硅-电动机拖动系统;性能优良、梯速较快,通 常用于高速电梯。
交流电梯(J) 双速电梯( 2-SP) 交流调压调速电梯(ACVV) 交流变频调压电梯(VVVF)
液压电梯(Y) 直顶式:其油缸柱塞直接支撑轿厢,使轿厢升降; 间接顶升式:其油缸柱塞设置在井道侧面,借助曳引
绳通过滑轮组与轿厢连接,使轿厢升降;速度小于1m/s
11
三.电梯的分类
4.按操纵控制方式分类 按钮控制电梯(AZ/AS) 信号控制电梯(XH) 集选控制电梯(JX) 上/下集选控制电梯 并联控制电梯(BL) 群控电梯(QK) 微机控制电梯(W)
12
四.电梯的基本规格
电梯用途:指客梯、货梯、病床梯等; 额定载重量:指制造和设计规定的电梯载重量; 额定速度:指制造和设计规定的电梯运行速度; 拖动方式:指电梯采用的动力种类,如交(直)流电 力拖动、液力拖动; 控制方式:指对电梯的运行实行操作的方式,即按钮 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并联控制、梯群控制等; 轿厢尺寸:指轿厢内部尺寸和外廓尺寸,以深×宽表 示;内部尺寸由梯种和额定载重量决定,外廓尺寸关系到井道 的设计; 开门方式:指电梯门的结构型式;可分为中分、旁开 等。
通往操作检修场所的通道宽度应不小于0.5m; 机房地面高度不一,在高差大于0.5米时,应设置 楼梯或台阶并设护栏; 机房地板上必要的开孔要尽可能小,而且周围应有 高度不小于50mm的圈框。
18
三.机房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标要求: 机房应是专用房间,有实体的墙、顶和向外开启的有 锁的门,只有经过批准的人员(维修、检查和营救)才能靠近; 机房内不得设置与电梯无关的线槽、电缆或其他设备; 可设置该房间的空调或采暖设备(不包括热水器、 以蒸汽和高压水加热的采暖设备),火灾探测器和灭火器; 空气温度保持在5°~40°之间,空气中不应含有腐 蚀性和易燃性气体及导电性尘埃存在; 应设有永久性照明,并在靠近入口处的适当高度设有 一个开关,控制机房照明。
另: 1.平衡系数: 轿箱的重量=(0.4~0.5)×对重的重量
2.电梯曳引力要大小合适。 3.每两年做一次称重试验的必要性。
22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4.曳引驱动是采用曳引轮作为驱动部件。钢丝绳悬挂在曳 引轮上,一端悬吊轿箱,另一端悬吊对重装置,由钢丝绳和曳 引轮之间的摩擦产生曳引力驱动轿厢作上下运行。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1.导轨 导轨是为轿厢和对重垂直运动导向的的装置,同时限 制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并防止轿厢因偏载而产生的倾斜。 曳引电梯有两组导轨:一组用于轿厢而另一组用于平 衡器。
33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2.导轨支架 导轨支架一般由角钢制成用预埋螺栓或膨胀螺栓固定 在井道壁上,起支撑和固定导轨的作用。
19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1.控制柜 控制轿厢位置、行程方向、速度、门的操作、乘客等 待时间、运行时间、能量消耗和发现系统内部故障等,好比 指挥行动的大脑。 控制柜由主控板、变频器、接触器等组成。
20
控制柜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2.曳引机 电梯曳引机通常由电动机、制动器、减速箱及底座等
组成,好比提供动力的心脏。分为无齿轮曳引机和有齿轮曳 引机。
24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6.曳引轮的报废标准:轮槽不应有严重不均匀磨损,磨 损不应改变槽型。
合格的槽型
不合格的槽型
25
不合格的槽型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7.限速器 控制轿厢(对重)速度的装置,由
一个位于底坑的涨紧装置(涨紧轮和一 付钢丝绳组成)。
常用的限速器有:摆锤式限速器和 离心式限速器。
限速器与安全钳必须联合动作才能 起作用。
等 乘客人数=额定载重/75 (向下圆整到整数)
2.额定速度(m/s) 0.63、1.00、1.60、2.5m/s等
8
三.电梯的分类
1.按用途分类 乘客电梯(TK) 载货电梯(TH) 客货(两用)电梯 (TL) 病床电梯(TB) 住宅电梯(TZ) 杂物电梯(TW) 船用电梯(TC) 观光电梯(TG) 车辆电梯(TQ) 其他电梯
35
四.基本部件及作用
4.钢丝绳 电梯用钢丝绳指的是曳引用钢丝绳。曳引绳承受着电 梯的全部重量,并在电梯运行中,绕着曳引轮,导向轮或 反绳轮单向或交变弯曲。电梯钢丝绳一般是圆形股状结构, 主要由钢丝,绳股和绳芯组成。
36
5.钢丝绳报废标准
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运行寿命将受到磨损和钢丝交变应力的限制 。对大多数情况来说,只要观察出外部有明显的钢丝破断现象就应确 定更换。
有机房
无机房
17
外观效果图
二.电梯机房空间
通向机房的通道和机房门的高度不得小于1.8m,机 房内供活动的 净高度不应小于1.8m,工作地点的净高度不 应小于2.0m,通道宽度应不 小于0.5m,在没有运动部件的 地方,此值可减少到0.4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