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决不辜负春天李娟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
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
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
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
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
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
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
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
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
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
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
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
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
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
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
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
当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
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
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
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
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
”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
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与他共担苦难、对他忠贞不渝,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
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
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
孩子们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张花儿般的笑脸。
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
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
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处一只母鸡正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
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被唤醒。
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
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
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米粥。
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
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
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
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
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
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
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
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
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
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
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
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
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
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
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
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
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
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
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
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
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
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选自《时代青年》2012年第6期)1.文中米勒的三幅画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三幅画又分别给作者什么样的不同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总体感受是静谧和悲悯。
《晚钟》,宁静中的伤感;《喂食》,苦难中的温暖;《拾穗》,苦涩中的虔诚。
2.结合全文,谈谈题目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画作的内容都是表现贫苦而辛劳的农人不放弃播种希望的信念;米勒身处苦难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放弃对生活、对土地、对农人的温暖的爱;作者在对米勒画作的欣赏中,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和热爱生活的美好信念。
3.如何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米勒的画是发自内心、饱含心血的,是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深情与敬畏,对农人的悲悯与热爱的艺术体现。
欣赏者也必须怀有对大地的虔诚和敬意,才能与画作形成共鸣。
(2)米勒的一生充满悲辛,饱受生活磨难但没有沉沦,而且他的画作无论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能打动人心。
4.“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
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①米勒远去了,米勒的画依然给人以温暖的启迪,但作者对世人还有多少能读懂这样的画充满疑惑和担忧。
②示例一: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很难拥有这样一种宁静和悲悯的“向下”的眼和心,像米勒以大地和农人为主题这样的画作被欣赏恐怕已经成为奢望。
示例二:对大地的眷恋,对底层人的悲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人类灵魂的底色,而米勒的画作正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所以永远都会有这样的欣赏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长调朱以撒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
走出一段,薄薄的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
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气息无声地铺开。
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欸乃而起,成了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
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
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
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
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可以觉出近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
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
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
波澜不惊的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
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在上;像前世的回溯,要许久才能抵达。
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遏。
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
许多优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
我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
长,说到底就是一种情趣的蔓延——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而止。
在我抚摸时,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
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