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华兴恒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

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

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

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

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

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

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

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

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

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

”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3)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说明说明对象某特点的说明方法。

“还不到0.5毫米”运用具体数字说明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的细。

作比较:把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说明对象某个特点。

把高压水射流的出口口径和自动铅笔芯对比,突出高压水射流出口口径的细。

故答案为:⑴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阅读兴趣。

⑵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⑶列数字、作比较【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

说明文首段一般有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本文首段是一则新闻,通过这则新闻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怀念插图铁凝①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连环画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比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其中一幅是一个名叫亭面糊的中间人物与人喝酒。

画面上,两人围着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

那碟中的莱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

②又比如少年时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观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③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20岁以前。

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

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④小满儿是《铁木前传》中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

单用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

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杂的感情。

⑤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

深夜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

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

这时她的目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着前额的牡丹花,一给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这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

⑥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个女人的心情。

”⑦张德育先生頗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这幅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

⑧我一向觉得,用水粉画这样的形式和材料去作具有如此细膩内心世界的单幅肖像画,实在难以驾驭。

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看似轻便的笑墨,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其洋溢着别样能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

⑨前不久,我终和久未联系的张德方先生通了电话。

提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些插图的情景时,他才又兴奋起来。

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部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

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

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⑩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怛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

我很少听见作者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

⑪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彩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连环画已经里离我们远去。

⑫我怀念这些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连环画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出自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是作者的血肉与他所塑造人物的血肉的饱满的混合。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前三段写了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读带插图的孙犁先生的《铁木前传》三件事。

B.《铁木前传》这本书之所以让作者印象深刻除了因为孙犁先生的叙述,还因为张德育先生所作的价值不亚于小说本身的插图。

C.文中第⑨极通过孙犁夫妇的表现,衬托出张德育先生所作插图的形象逼真。

D.作者认为插画不仅是出自机器的制造,也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开篇点题,回忆“我”童年和少年时对插图的记忆,引出了作者对插图中美食的怀念和喜爱。

B.“用看似轻便的笔墨,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其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

”这句话体现了张德育先生对人物的形确把握。

C.作者重点描写《铁木前传》插图及其创作过程,颂扬了张德育先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非凡的艺术成就。

D.现今插图已沦为“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因为在当今时代,随着各种影象方式的普及,人们已经不需要再将插画作为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唯一途径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D(2)A(3)示例:本文表达了作者在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最后一段中的“它们不是出自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这一语句可知,D项中“作者认为插画不仅是出自机器的制造”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2)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开篇回忆“我”童年和少年时对插图的记忆,并不是为了引出作者对插图中美食的怀念和喜爱。

这从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所说的对插图和连环画追忆和怀念可知。

据此,答案为A。

(3)本文回忆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读带插图的孙犁先生的《铁木前传》三件事。

结合文章中的“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彩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连环画已经里离我们远去”和“我怀念这些在今人来经济效益低下,又‘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连环画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可知,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D;⑵A;⑶示例:本文表达了作者在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将每项内容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文章的整体感知,因此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将每项内容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正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