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周利兴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社会制度,它必然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我国古代,不少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谐的思想,产生过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墨子曾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孟子曾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都是对和谐社会的描绘或追求。

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在经济方面,我们有“和气生财”的理念,在家庭方面有“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军事方面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在外交方面有“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处世理念,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鲜明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民族特色。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结合的共同点,使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更加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共同点就是“和”的思想,要把“和”的思想和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和为贵”的民族特色。

为此,我们在经济制度方面,就要在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和谐统一;在政治制度方面,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国作主的关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新人民民主实现的新形式,保证人民群众当国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更好的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国作主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制度方面,要把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把“仁爱”的思想、要求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实际相结合,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是我们民族在人际关系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也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要求待人以仁,施人以爱;关注他人,关注众生,要求在满足自己之欲时虑及他人之欲,做到利已不损人。

“仁爱”的思想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相比,更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把“仁爱”的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发展“仁爱”的思想,赋予“仁爱”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用“仁爱”的思想来充实、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实现“仁爱”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以“仁爱”的思想和要求作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才能正确处理现阶段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对未来幸福社会追求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也要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推进。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还要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长期的奋斗和努力。

二、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同”社会的思想中。

我国的大同思想源远流长,《礼记.礼运》篇中曾对大同社会作了精彩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以后历朝历代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几乎都主张没有剥削、人人生活富裕、天下为公等等,成为中华民族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平均主义,反对贫富悬殊,认为贫富悬殊与人性的要求相冲突,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只有平均、平等,才能体现人性的平等,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太平天国革命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国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平均主义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平均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反对过度贫富悬殊,反对两极分化的内容,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曾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确立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和发展,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在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鲜明的追求共同富裕的民族特色。

追求共同富裕,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处理好“共富”和“先富”的关系。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此基本国情下,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就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共同富裕的过程,这是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民族特色的体现。

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少部分人富裕的程度还会比较高。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是出现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将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但是,贫富差距太大,不仅会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居民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的低收入群体、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社会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我们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改善,让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让绝大部分人共富起来,促进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追求共同富裕,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认真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标准。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我们不仅要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而且还要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富裕问题,所以,我们共同富裕的标准定的不能太高。

共同富裕的标准定的太高,不仅各种资源承载不了,还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

目前社会上有一股奢侈之风、高消费之风、浪费之风,攀比之风,如住房追求大、追求豪华;车子追求大排量、追求豪华大气,经济型轿车受冷遇;很多物品讲究一次性的消费等等。

一部分人认为只有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消费水平,才能称得上是富裕。

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不良的风气不仅会加剧资源短缺的状态,还会对我们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

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标准应该是能够满足绝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精神需求,并有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保障能力。

满足了这个基本条件,就可视为进入了共同富裕的社会。

当然,共同富裕的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富裕的标准将随之发生变化。

三、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发展状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的二千多年中,虽然有过向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短暂的分裂,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