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藏象学说和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藏象学说和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藏象五脏之心、肺
●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是谓
●肺:为“华盖”,为娇脏,魄之处,气之主,
“君主之官”。与小肠相表里。
●功能:1.主血脉;2.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 华在面,开窍于舌。 ●应夏、南方、暑、火、苦味、赤色。 ●为阳脏而主阳气,是人身之“太阳”。 ●心包络
谓“宰辅之官”。与大肠相表里。
●肾: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先 天之本”。“肾为气之根”。肾与膀胱
藏象六腑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个脏器的合称。
相表里。
●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 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 骨生髓,其华在发,
●生理功能:传化物而不藏以和降通畅为顺。
●1.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受纳、腐熟水谷; ●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化糟粕。
藏象内容
●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 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六腑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满)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 者可补其脏。
●功能:主气;主行水(通调水道);主宣发 肃降;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 华在毛,开窍于鼻。
●应秋、西方、燥、金、辛味、白色。
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代
心受邪的作用。
藏象五脏之脾、肝
●脾: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肝:魂之脏,筋之宗;“将军 “仓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相表里。 之官,谋虑出焉”;“罢极之本,
开窍于耳和二阴。
●对应冬、北方、寒、 水、黑(玄)色、咸味。
●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藏象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与脏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2.心与肝:心主血脉,肝贮藏血。 3.心与脾:脾运化精微,借助血液的 运行,输布全身。 4.心与肾:心阳下降,肾阴上升,上 下相交,阴阳相济,“心肾相交”。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固摄
作用)。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 四肢,开窍于口,其华 在唇。
魂之居也。”肝与胆相表里。
●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 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应春、东方、
●应长夏、中央、湿、
土、甘味、黄色。
风、木、酸味,
青色。
藏象五脏之肾
多色白、舌淡(黯)苔白或厚为寒痰阻肺证;伴表证、干咳少痰、口干咽痒为燥邪犯肺
证;(风寒、风热、肺气虚、肺阴虚„„)
2.肺病的施护措施 (1)原则:肺热壅盛——清泻肺热,止咳定喘;燥邪犯肺——清肺润
燥;寒痰阻肺——温化寒痰;风寒犯肺——宣肺解表;风热犯肺——疏风清肺;(肺气虚、 肺阴虚„„)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3.胃病的施护措施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肝与胆疾病
1.肝病的辨证 (1)病因:实证多因情志所伤,或寒、火等邪气所致。(2)症状:常见
抑郁、烦躁、胸胁少腹胀痛,及眩晕、震颤、抽搐等。(3)辨证要点:伴发病与情志相 关为肝气郁结,头痛、烦躁、胁痛、舌红等为肝火炽盛,耳鸣腰酸、头晕目眩、烦躁面红
为肝阳上亢,抽搐震颤为肝风内动,口苦、黄疸、寒热往来为肝经湿热,阴虚血虚寒滞略。 2.肝病的施护措施 (1)原则:(略)(2)措施,生活护理——居处安静,光线柔和,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生血。
藏象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与腑
1.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热可 移热小肠。
5.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共同维持水
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6.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湿热合邪,
临床上稽留三焦,最容易内陷心包。
2.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疏泄正
常维持胆汁的正常排泄。 3.脾与胃:互为表里,胃纳脾化, 相互为用。 4.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肃
温度适宜,劳逸得当,保证睡眠;饮食护理——郁怒时不宜饮食,宜食萝卜、海带等消导
之品,忌食土豆、糯米、红薯等气滞食物,肝火旺、肝阳上亢者可用菊花、决明子、石斛 等煲汤煎茶,肝病应忌酒;情志护理——避免情绪激动,应多思;对症(略,胆病略)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肾与膀胱疾病
1.肾病的辨证 (1)病因:以阴、阳、精、气虚为主。(2)症状:常见腰膝酸软、耳鸣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心与小肠疾病
2.心病的施护措施 (1)护治原则:心脉痹阻——活血化瘀止痛;痰迷心 窍——宽胸涤痰开窍;痰火扰心——清心豁痰泻火;心火亢盛——清心泻 火;阴阳气血虚者„„(2)护理措施:生活起居——环境安静,注意休息,
气虚避免劳累,阳虚者注意保暖,阴虚血虚者避免过度兴奋;饮食——不宜
黄稠臭秽者为湿热——清热化湿;久病便结,伴排便困难、口干咽燥者为肠燥津亏——增
液润肠,益肺生津。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脾与胃疾病
(1)病因:实证多因饮食不节,感受湿热或寒湿,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
1.脾病的辨证
虑过度等。(2)症状:常见腹痛腹胀、食少便溏、困重、出血等。(3)辨证要点:伴肢
体困重并寒证表现为寒湿困脾,伴发热苔黄腻等为湿热困脾;伴气虚、阳虚者为脾气虚、
脾阳虚;伴脏器下垂者为脾气下陷;有气血两虚并出血者为脾不统血。 (1)原则:(略)(2)措施,生活护理——居处略高、干燥、向光
2.脾病的施护措施
朝阳,缓慢运动,不宜久坐,避免劳累;饮食护理——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软食温
食;情志护理——避免多思;对症(略,胃病施护同此) 胃寒者温胃,胃热者清胃,胃实者消导,阴虚气虚者对应补益。
6.肝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维持气机 的升降运行。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互相依存,互 相资生。“肝肾同源”。 8.肺与脾:脾上输精气于肺,与肺吸入的精
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 归于肾。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维持气机出入 升降的功能。
降和大肠气机通畅相互影响。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心与小肠疾病
1.心病的辩证 (1)病因:实证多因寒凝、淤血、气郁、痰火等致心脉痹阻、
痰迷心窍、痰火扰心,虚证多因先天不足、久病伤心、思虑过度等致气血阴 阳亏损;(2)症状:常见心悸、怔忡、心痛、心烦、气短、失眠多梦等; (3)辨证要点:伴胸闷心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暗或有紫斑瘀点甚至 暴痛神昏肢厥等,脉结代或细微,为心脉痹阻证;伴神识痴呆、昏昧、抑郁, 举止失常,甚至昏仆不知人事,脉缓而滑,为痰迷心窍;(——抑郁型、狂 躁型,西医?)另外,若伴阴阳气血虚症状者,分别为心阴虚型、心阳虚型、 心气虚型,心血虚型。
过饱过饥,夜餐宜少,气虚阳虚、心脉痹阻者不宜生冷冰凉饮食,宜进温补
之物;阴虚血虚者不宜辛辣烟酒,宜食滋阴养血之品;痰火内盛者不宜油腻 不宜观看刺激性电视电影及深入交谈等;对症处理。
辛辣助湿之品,宜进化痰清火之品;情志护理——平淡静志,不宜过喜过悲,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心与小肠疾病
3.小肠病的辨证 (1)病因:寒湿、湿热、食伤、
藏象学说和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2015年5月7日
藏象概念
●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即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
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
种种征象。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合,以气、
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联系脏腑、 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四肢百骸,构成有 机的整体。
耳聋、遗精阳痿、齿发早脱、气急喘促等。(3)辨证要点:略。 2.肾病的施护措施
(1)原则:(略)(2)措施,生活护理——居处向光朝阳,不久立,
多休息,少劳累,节房事,保温暖(膝关节以下);饮食护理——血肉有情之品,咸淡适 中,脾虚湿盛者多进淡渗利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等,肾阳虚者多进:生活护理——肺为娇脏,重视气候变化;空气应避免异味、烟尘、花粉、干
燥;避免久卧。饮食护理——宜清淡、易消化、无刺激味食品,忌辛辣、油腻、煎炸动火 之物、生冷、烟酒;痰热者可食白萝卜、梨等,痰湿者可食薏米、山药、陈皮等,寒痰者 可食杏子、生姜等,阴虚肺热者可食百合、莲子、酸梅,肺热壅盛者可食西瓜、梨汁等, 肺气虚可食红枣粥、猪肺汤等。情志护理——忌悲,可看喜剧、听笑话等。对症处理„„ 3.大肠病辨证施护措施:主要表现——传导失常,便秘、腹泻、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 等表现;伴发热、便秘、腹满硬痛者为肠热腑实——泻实通腑;伴暴泻、下痢脓血、大便
牛肉、桂圆、桂皮等;情志护理——保持平静,避免惊恐,沟通时关心善待;对症——热
敷、泡足、保暖等。 2.膀胱病的施护措施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多饮水或绿茶,注意个人卫生。
思考题
1、五脏的传统称谓及其意义。 2、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3、各脏腑的表里关系。 4、肝与胆、脾与胃、肺和大肠疾病的案例分析题 各一道,主要回答其辨证;生活、情志、饮食护理 要点;健康教育。(题目未出)
虫积;(2)症状:常见腹痛、肠鸣、腹泻等; (3)辨证要点:伴小腹隐痛喜温喜按为小肠虚 寒;伴心烦口渴,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为小 肠实热;(食伤、虫积„„) 4.小肠病的施护措施 (1)护治原则:小肠虚寒, 温通小肠;小肠虚寒,清心火,导热下行。
脏腑疾病的护理要点
●肺与大肠疾病
1.肺病的辩证 (1)病因: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导致风寒犯肺 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壅盛证、寒痰阻肺证。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他脏病变 累及导致肺气虚证、肺阴虚证。(2)症状:常见咳喘,痰的色、质、量改变,胸痛、咯 血、咽痒、鼻塞等。(3)辨证要点:伴发热、痰多黄稠、舌红苔黄为肺热壅盛证;伴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