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绪论精讲
2019/1/29
“悬吊复位法”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推危氏言其整复手法”
2019/1/29
如: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其原 理符合现生物力学原理。
2019/1/29
(三)内伤治疗上
1、瘀血攻心危重症急救: 损伤昏厥、瘀血攻心。 《广济方》运用苏合香丸治疗
2、内伤气血、经络、脏腑 内伤脏腑:蔺氏主张用攻下逐瘀法,用大黄、当归;孙 思邈用胶艾四物汤 内伤经络气血:蔺氏特别强调气血关系,提出活血祛瘀 之前先理气,创立七步内伤治疗法
皆是死处,不可疗也”
“凡金疮出血,其人若渴,当忍之。…… 慎勿咸食,若 多饮粥荤,则血溢出杀人,不可救也。”
2、“内伤”的概念初步形成
——认为由于跌仆堕坠,引起瘀血阻滞,内脏损伤者为 内伤
《中藏经》、《刘涓子鬼遗方》均有“内伤”一词的描述。
(二)内伤治疗
提出了攻下逐瘀法,善于应用辛微温、辛 平的理气活血药Leabharlann 以及苦寒攻逐的活血化 瘀药。
攻下逐瘀:
李东垣:“荡涤败血,能生新血,阳生阴长” 《太平圣惠方》:散淤血,理新血,续筋骨。 张子和:“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血荣卫昌",主张 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 《儒门事亲》
养血舒筋:
“患者血脉不和,筋急,行步不可,服之宽筋。”《世医得效方》 补益肝肾: “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止疼痛”《圣济总录》 “治伤折疼痛,筋骨未合,肌肉未生” 《太平圣惠方》
《神龙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三百多
种药物,其中有骨伤内治、外治常用的中药40多种:王 不留行、续断、泽兰、地榆、桃仁等。
春秋战国时期,骨伤内伤学已经萌芽
2019/1/29
三、秦汉时期——中医学的隆盛时期
(秦:前221-前207;汉:前206-220)
华佗:创立麻醉法、剖腹术、清创术、
复元活血汤、鸡鸣散、牛膝散、元胡索饮等
2019/1/29
七、明朝时期 (公元1368- 1644年)
(一)内伤学形成独立学科—薛己《正体类要》 (二)重视气血在伤科中作用—促进急救进步
“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 1、失血昏厥——薛己“独参汤” 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 2、瘀血攻心——异远真人“吹鼻丹” 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
2019/1/29
鸦片战争后直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前,西方文化 入侵,中医受歧视,伤科面临危机,伤科医生被 视为走江湖、卖膏药的下九流。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中医伤科获得新生!
2019/1/29
2019/1/29
《鬼遗方》:丁香、木香、蒲黄、白芷、 泽兰等治疗内伤瘀血 《肘后方》《深师方》《外台秘要》:均 有用大黄、桃仁等治疗腹中瘀血。
2019/1/29
少林派学派的“察目验伤”(异远真人《跌伤妙方》) :
“凡受伤不知左右,若有吐血症,见血自明。血黑者左受伤,血鲜
者右受伤。若无血吐出,即看眼珠,亦可知其定所,乌珠包丑者
伤在左,白珠包丑又加红大者伤在右。左属肝,右 属肺;乌珠 属肝,白珠属肺,瞳人属肾;常见右边受伤,发时左边便痛,不 可单治一边,必左右兼治,其病始愈。 ”
(1) 《鬼遗方》:用辛微温、辛平的理气活血药治疗跌 扑全身经络瘀血。 (2) 《肘后方》等: 用苦寒攻逐的活血化瘀药(即攻下 逐瘀)治疗胸腹内伤瘀血等。
2019/1/29
(公元581-960年: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
五、隋、唐、五代十国—骨科的形成
主要医家医著:
2019/1/29
八、前清时期(公元 1644-1851年)
(一)损伤后病机关键是气血紊乱
1.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专从血论,须先辨或 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 有误也。… ... 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亡血者,宜补而 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 ”
2019/1/29
(三)内伤治疗
1. 内伤危急重症急救:
(1)攻下逐瘀、凉血活血(源于刘完素的六气皆可化火)、行气 活血(源于李东垣的“恶血必归于肝”)
(2)广泛运用苏合香丸
2019/1/29
2.确立了对内伤的辨证论治:
唐代已经应用的三大治则被进一步确立,即活血化瘀 (攻下逐瘀、凉血活血、行气活血 )、养血舒筋、补益肝 肾法。
(二)内伤诊断
——着重是瘀血的辩证和部位的分属,认为伤后疼痛为“瘀血郁 滞”所致
1.《太平圣惠方》:高处坠落,患者腹中疼痛、二便不 通—内伤脏腑、瘀血郁滞腹中 2.李东垣《医学发明》:“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 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 ”—复元活血汤 3.张元素《活法机要》:“若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 刃伤,心腹中停聚,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 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 汤之类下之 ”
2019/1/29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关于蔺道人:在会昌年间(840~846年 )已140余岁。 怀才不遇、悲观厌世、消极混日,是当时“下岗” 道 士,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 工彭之子治好骨折(彭之子折颈挫肱),医术精湛传开, 把《仙授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现行的《仙方》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的刻 本
(三)内伤诊断
(阐明了治伤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
少林派—察目验伤
2019/1/29
(四)明朝两大学派内伤特点
回纂》、钱秀昌《伤科补要》:
1、薛己学派——薛己、汪机、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胡廷光《伤科
(1)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重脉理轻部位; (2)强调元气作用; (3)强调脾胃肝肾作用,主张健脾培元固肾治伤;
《金疮病诸侯》关于失血病机:
损于心故也。心主血,血虚则心守不安。”
“夫金创失血,则经络空竭,津液不足…… 故渴也。金创失血多者必惊悸,以其
《金疮内漏侯》指出了腹部内伤的危重症候:
2019/1/29
“凡金疮通内,血多内漏,若腹胀满,两胁胀,不能食者死。”
《诸病源候论》简介
(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定义、病因病机、辨 治亦有描述
(1) “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 ” (2) “跌扑闪挫,方书谓之伤科,俗谓之内伤,其言内 而不言外者,明乎伤在外,而病必在内,其治之法,亦 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而为之行气,为之行血 。”
3、胡廷光《伤科汇篆》:观眼睛、指甲、足趾等 诊断内伤。
五禽戏等。
2019/1/29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记载有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下瘀 血汤等活血化瘀药物(实为攻下逐瘀) 损伤卒死急救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脏 按摩法等
2019/1/29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581年)这是历史上一个战乱的时期
(一)危重创伤诊治:
1、 葛洪《补辑肘后方》(又称《肘后救卒方》)—— 该书主要论述内科急性病证,兼及外伤科及 五官科等。书中记载有危重创伤早期处理、 “凡金疮,伤天囟、眉角、脑户、臂里跳脉(肱动脉)、髀内阴 股(股动脉)、两乳上下、心、鸠尾,小肠及五藏六腑腧,此 颅脑损伤与创伤致死部位等。
2019/1/29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2)固定方法
其小夹板局部外固定 及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的观点成为后世一千 多年骨折治疗的原则 准绳
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
2019/1/29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3)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
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
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 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
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2019/1/29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悲惨命运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成书于610年。
书中描述的关于开放性创口和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因症状论述尤 其详细。明确提出开放性骨折应早期实行清创手术治疗,介绍了 包括对异物清除、血管结扎、骨折固定、分层缝合的清创术。
(4)以八钢辨证论治为主,重内治、反对单纯手法和外 治,主张平补、反对寒凉,用药以四物汤、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六味地黄丸为常用。
2019/1/29
2、少林寺学派——异远真人《跌伤妙方》
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基础,创立了“血头行走穴 道”和“致命大穴”
首创按部位、穴位用药,主张治疗用药要按受伤穴
位之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部伤科 专著
认为内伤的病机关键是瘀血为患
“凡肿是血作”
“瘀血留滞,外肿内患,肢节痛倦”
“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致死”
创立四物汤(一般记载来源于宋朝太医局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19/1/29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1)基本治疗方
1、煎水洗,2、相度损处, 法(建立诊疗常规) 3、拔伸,4、或用力收入 骨,5、捺正,6、用黑龙 散通,7、用风流散填疮, 8、夹缚,9、服药,10、 再洗,11、再用黑龙散通, 12、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 13、再夹缚,14、仍用前 服药治之。
内伤绪论
2019/1/29
《素问 .刺要论》: “病有浮沉,刺有浅 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
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 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