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经济环境对攀枝花市发展的影响摘要城市的形成往往因其独具的区位因素、资源结构因素、人文因素。
攀枝花这一新兴城市则以其资源结构形成了以重工业为核心,旅游、经济农业为支撑的新型资源化城市。
毫无疑问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则该城市发展的助推核心主要依赖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水平,在很大程度是以该国的钢铁生产总量来衡量的,在工业建筑建设、机械设备制造钢铁都有着无可替代作用,因此更加速了攀枝花市的发展。
攀枝花这一新型工业城市成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成立伴随着国家工业发展、国防建设、战略大后方建设而诞生,因此它的成立在某些方面讲具有一定历史偶然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勘测其地方拥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而秘密新建的城市。
如今这座城市早已成为享誉中外的“钒钛之都”,已探明钒的储量全国第一,居世界第三位;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不少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而它的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环境;地理气候;城市发展1资源型工业及其特点资源型工业的概念工业是采掘自然界的物质资源或对工,农业产品原料进行再加工的物质部门,资源是工业生产与布局的物质基础。
资源型工业基本上包括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等,能源工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界中各种能源资源的能量转化为原动力的工业部门,包括煤炭工业,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三大部门。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冶炼与加工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部。
有色金属工业指开采,冶炼和加工除锰,铁,铬以外所有金属的部门。
钢铁工业是冶金工业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的主体。
资源型工业的特点资源型工业是原料为基础,所需的燃料原料多,运输量大,用水耗电多,生产环节多,综合性强,设备复杂,机械化程度高,“三废”污染严重2攀枝花市的资源和发展情况攀枝花及凉山州地区是我国少有的资源负极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有后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越的光热等气候资源使得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和资源基础。
攀枝花地区已经建立起较强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建设大型能源和原材料的理想基地。
在六十年代以前由于科学技术和时代环境以及地形地势影响导致这一地方一度与世隔绝。
时人对它的认识都有一定偏见,地处深山、交通极度不便、以及民族成分复杂,以其是一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不毛之地也因此无人问津。
因此攀枝花的发展得益于丰富的矿藏和攀钢的建立。
攀枝花的地理资源攀枝花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资源丰富,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这里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堪与非洲大裂谷媲美,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攀枝花市现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亿吨,占四川省铁矿探明资源储量的%,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图一)。
2007年末,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亿吨,其中:伴生钛保有储量亿吨,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保有储量1038万吨,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钴保有储量亿吨,此外还有铬、镓、钪、镍、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多个项目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之最。
非金属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亿吨,晶质石墨保有储量1540万吨,苴却砚保有储量2098万吨,溶剂石灰岩保有储量亿吨,冶金白云岩保有储量亿吨,水泥砂岩保有储量1194万吨,耐火粘土保有储量1032万吨,硅藻土保有储量1650万吨,花岗石保有储量8375万立方米,大理石保有储量5399万立方米[3]。
攀枝花市重工业的发展攀枝花市属于资源导向型城市,该市主要以重工业为基础,形成了以攀钢为发展核心的以矿石开采、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攀钢就煤就铁就水(图二),其发展是建立在有“富甲天下的聚宝盆”的攀西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
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攀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年产铁560万吨、钢560万吨、钢材53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万吨、钛精矿25万吨、钛白粉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2003年,攀钢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7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
截止2003年底,攀钢的资产规模已达343亿元,成为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图 一 图 二企业集团[1]。
攀钢急剧的拉动着攀枝花市经济发展,在新历史时期背景下为该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血液。
由于攀钢建设带动了不少周边产业,辐射周边城市,吸引不少投资者在该市投资建厂,这一因素也推动服务了攀枝花的经济建设。
也正是该市产业结构单一,以第二产业为主体超重型,忽视了一三产业导致发展滞后,这是该市产业转型极为不利因素,会导致下岗人员增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攀枝花市是资源导向型以单一的资源为产业主导,而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不断开采,资源会越来越少,开采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图三)。
且市场需求有多变原因这些企业的生产就会非常艰难,随之而来的就是以裁员来降低成本,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尤其是以攀钢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大。
由于长期以来攀枝花市以主体是国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小且发展滞后,这些大型企业在裁员时使这些小企业没有吸收大量下岗职工的能力,使再就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
解决方法 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措施解决下岗员工再就业问题,使下岗人员尽快再就业。
第一:市政府和攀钢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开办下岗人员培训班,使他们能掌握一门技术,尽快找到就业门路第二:开办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第三:鼓励私人创业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下岗人员的生活负担问题第五:下岗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自强自立自己寻找就业机会再就业。
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制约该市发展攀枝花市的生态问题攀枝花市以矿产资源产业结构为主体,是依托以对钒钛磁铁矿资源大量开发基础上的属于高耗能产业。
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以来在为全国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中以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生态恶化。
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水污染等对该市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由于攀枝花市各企业对矿产的开发导致地区空气中可吸入污粒和有毒气体增多,导致了许多呼吸疾病和职业病,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生活生存空间因此城市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解决办法第一:改善生存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排除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和做法用统筹结合方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第二:对已造成的自然破坏进行改造如植树造林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减少污染物排放第四:对粗放型企业实行强制治理如若治理不得当实行高额罚款或强制性关闭第五: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第六: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自身对空气的净化能力等通过以上方法可以逐步改善攀枝花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服务能力提升综合实力促进攀枝花的发展。
3地理环境对攀枝花发展的影响地形对该市发展的影响该市位于攀西大裂谷中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地形以山地为主。
正因为攀枝花市地形多山地且地势比较险峻城市结构呈条带状,严重影响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布局。
拉大了两地间的距离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影响制约了该市交通枢纽发展导致信息阻塞和开放程度不足,不能及时吸纳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资金,在另一角度讲天高皇帝远容易滋生内部腐败。
发展建议第一: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结构,建设卫星城,不断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形成攀枝花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第二:不断完善齐全各项交通枢纽方便该市独特资源的出口及技术人才引进。
已建成的成昆铁路、攀西高速路、以及在建的丽攀高速都将成为攀枝花连接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屏障。
第三:加强群众监管和领导班子的问责制度发扬官为民所用的公仆关系。
气候对攀枝花市发展的影响攀枝花是属于南亚热带——北温带多种气候类型“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多日照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
因而地区气候严重影响着该地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温差和日照的原因使这里四季瓜果飘香,河谷地带土壤肥沃,现已形成大规模的大棚种植,其中米易已形成了——攀西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其瓜果产品,如:石榴、木瓜、芒果等和品种多样齐全的蔬菜,行销川内和国内各地。
在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攀枝花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4旅游资源对该市发展的影响攀枝花市是成昆线上一座新兴的旅游枢纽城市,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洋溢着浓郁的亚热带风情,城市周边的自然风光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坪、地下海子为一体[2]。
由于攀枝花市独特的地势地貌和气候环境每年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到此观光;如被辟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的二滩电站、格萨拉民族特色地区、红格温泉和惊险刺激的水上活动——“长江第一漂”以及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的享有巴蜀三宝之称的“攀枝花苏铁”等都吸引众游客的感官知觉和视觉,但是由于对外宣传不足,以及环境问题制约着此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让外界认识和熟悉攀枝花市,打造精品的旅游项目。
综合利用各项地理资源优势,努力改善环境,努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旅游业为客体的独特旅游城市。
5政策对该市发展的影响由于攀枝花市属于国家重要战略储备基地、国防后方基地,因此中央和省委对攀枝花市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给予了一些倾斜性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资金援助等多途径来辅助攀枝花的发展,以最终实现其重大战略目标,攀枝花市因抓住发展契机,努力促进该市的发展。
结论综合各方因素,就目前攀枝花市发展状况而言,攀枝花应尽快摆脱单一产业链,帮助企业制定转型目标,有重点、有步骤的制定鼓励转型政策,开发新型产业,如综合利用该地夏季长,日照多的有利条件,发展太阳能产业以及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发展,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科技水平和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继续发展壮大,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政府增加财政对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比例,并积极参与一些关于民生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资源开发难度逐渐增大甚至枯竭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灾难。
参考文献:[1][2]何林夏.玩转四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中国交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