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是关键,我在语文教学
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巧妙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新型玻璃》一课,课伊始,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天深夜,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付出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

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要想知道报警人,请自读课文。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体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

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

”这是,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三、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

如教学第五册《群鸟学艺》,先复习在第三册学过的《小马过河》的寓意。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实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7课《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好不成的道理。

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
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四、谜语导入法
如《落花生》一文,老师可设计如下:
同学生一起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学生联系课题立刻猜出谜底──花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导入阅读课文之中。

五、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

现在我们学习《晨读》。

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
的,就自不过然地去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播放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
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不过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七、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相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准确回答。

如教学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

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

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八、背景导入法
如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教师先简介背景:作者李白当时在流放途中到了白帝城,忽然传来皇帝命令,免了他的罪。

他十分高兴,即离开白帝城,乘船沿长江三峡返回湖北的江陵。

这首诗是作者在行船途中所作。

然后,老师设疑;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欢快的心情的?通过对背景的简介,导入学诗之中。

九、多媒体手段导入法
多媒体指图片,实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如《桂林山水》一文,老师操作电脑,大屏幕显示出桂林山水的静、清、绿与奇、秀、险,并伴随着老师动听的配音。

屏幕上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与桂林山水的秀美风光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边看、边听,在教师营造出的和谐、宽松课堂氛围中,学
起了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