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PA审计汇总完整版.doc

CPA审计汇总完整版.doc

2012 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总结本文档根据东奥会计在线刘圣妮老师的基础班整理整理人 :Sparkling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特点第一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略)第二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性质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含义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

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目标获取、评价判断相符审计报告图 1-1 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审计证据程度对“审计”含义的各要素,请从以下方面理解:1.审计主体,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独立审计人员,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独立性的既定标准要求(请链接教材第六章)。

2.审计对象,是“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如上图1-1 ),认定的定义和分类(请链接教材第七章)。

3.审计标准,这里的“既定标准”,比如,对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既定标准” 就是“企业会计准则” ,但是如果抽象的说,今年教材按照修订后的审计准则第1101 号,所说的“既定标准”就是“某一财务报告框架”,“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等表达。

4.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方法(请链接审计教材第 9 章第 2 节)。

5.审计报告,如图 1- 1,就是审计人员把审计结果传递给审计报告使用者(审计报告的内容请链接教材第二十七章第三、四节)。

6.审计本质,如图 1-1,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化过程中涉及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和审计结论。

请务必结合图示理解审计的内涵以及审计的几个要素。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1.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种鉴证服务,这种鉴证服务是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

2.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信度。

三、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掌握基本观点 )1.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即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被审计单位都具有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可能。

注册会计师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是识别并评估,而非降低。

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时产生的主观风险,与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有关第二章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第一节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环境一、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可能被认定为违约、过失和欺诈。

如下表所示:3-1责任种类通常所指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1.违约合同的一方或多方未能达到会计师事务所在商定期间内未能履行合同条款合同条款的要求规定的义务2.普通过失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的谨慎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3.重大过失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对业务或事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委4.欺诈托单位的财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伪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因为违约、过失和欺诈,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作为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分别为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面,具体情形如下表:请注意区分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区别3-2责承任种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责类任的主体(1)警告(2)暂停执业(3)罚款(增加的)( 1)罚金(增加的)注册会计师(4)吊销注册会计师(合伙人赔偿受害人( 2)有期徒刑证书损失)( 3)其他限制人身自(5)没收违法所得;由的刑罚(增加的)(6)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1)警告会计师事务所(2)没收违法所得赔偿受害人损失罚金(3)罚款(4)暂停执业5)撤销6)吊销有关许可证第三节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 1998 年财政部《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的规定1.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种类包括1)警告;2)没收违法所得;3)罚款;(4)暂停执业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业的最长期限为12 个月;5)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6)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

2.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种类包括1)警告;2)没收违法所得;3)罚款;(4)暂停执业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业的最长期限为12 个月;5)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6)撤销会计师事务所。

二、《司法解释》十三条(此部分内容为本章重点,考试简答题必考,务必准确掌握)(一)事务所侵权责任产生的事由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以下四类审计业务,即:(1)企业财务报表审计;(2)企业验资;(3)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中的审计;(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2011 年,新增加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条件如果利害关系人以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业务活动”中出具不实报告并致其遭受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事务所执行不同审计业务都要按照《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执行验资业务还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无论是执行一般审计业务还是证券审计业务,无论是执行企业审计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公立医院、高校、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审计业务,其在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时都适用相同的法律规定,即《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4.对“不实报告”的界定(1)“不实报告”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定并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的执业准则和规则以及诚信公允原则,出具的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审计业务报告,应认定为不实报告。

(2)在界定“不实报告”时,关键依据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行为过程中是否违反了下列法律法规:①法律法规,比如《注册会计师法》;②执业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请参见《审计》教材第四章第二节;③诚信公允原则,具体内容与《审计》教材第五、六章有关。

3)在界定“不实报告”时,主要看审计业务报告是否存在以下“瑕疵” :①虚假记载;②误导性陈述;③重大遗漏。

(二 ) 利害关系人的范围1.利害关系人的含义因合理信赖或者使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不实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易或者从事与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等有关的交易活动而遭受损失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认定为《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利害关系人。

事务所民事责任认定问题的实质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责任认定问题的实质是依侵权行为法的逻辑,贯彻了民法的公平原则,在“被审计单位—事务所—第三人” ( 即财务信息提供人——财务信息鉴证人——财务信息使用人 ) 之间公平分配因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或舞弊、事务所审计失败而导致的利害关系人损失。

事务所应当对一切合理依赖或使用其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而受到损失的利害关系人承担赔偿责任,与利害关系人发生交易的被审计单位应当承担第一位责任,事务所仅应对其过错及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利害关系人存在过错时,应当减轻事务所的赔偿责任。

(三 )诉讼当事人的列置1.诉讼当事人列置1)利害关系人未对被审计单位提起诉讼而直接对会计师事务所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一并提起诉讼;(2)在利害关系人拒不起诉被审计单位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审计单位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3)利害关系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会计师事务所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4)利害关系人提出被审计单位的出资人虚假出资或者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且事后未补足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出资人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三个民事主体三个民事主体是指被审计单位、分支机构所属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的出资人。

3.两类诉讼当事人两类诉讼当事人是指三个民事主体在事务所侵权赔偿案件中应被分别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 四 ) 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遵循了执业准则的要求作为判断其有无故意和过失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执业。

( 五 ) 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归责原则(1) 过错推定原则下,采取举证责任倒置模式;(被告负有举证自己无罪义务)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2. 举证分配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执业准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 六 ) 事务所的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1. 连带责任含义(1)连带责任是指债务人为多数的情况下,债权人既有权请求所有的债务人清偿债务,也有权请求其中任何一个债务人单独清偿债务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2)清偿了全部债务的债务人,有权就其清偿超过自己应分担的部分,要求其他的债务人按各自应承担的部分给予补偿。

2.补充责任含义(1)补充责任是指对主责任的补充清偿责任。

(2)所谓主责任,是指行为人本人首先承担的民事责任,这里的主责任是被审计单位。

(3)当主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不足部分由承担补充责任的人来清偿,这里的补充责任人是会计师事务所。

连带责任的认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具体情形包括:(请务必掌握以下所有情形)与被审计单位恶意串通;明知被审计单位对重要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而不予指明;明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者作不实报告;明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处理会导致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指明;明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重要事项有不实的内容,而不予指明;被审计单位示意其作不实报告,而不予拒绝。

(七 )事务所过失责任和过失认定标准1. 过失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

2. 类型(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1)普通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没有严格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从事审计工作。

(2)重大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缺乏最起码的关注,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最低要求。

3.过失责任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并导致报告不实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过失。

具体情形包括:(请务必掌握以下所有情形)(1)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 )、(三 )项的规定;(2)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以低于行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准执业;(3)制定的审计计划存在明显疏漏;(4)未依据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5)在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的迹象时,未能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者排除;(6)未能合理地运用执业准则和规则所要求的重要性原则;(7)未根据审计的要求采用必要的调查方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8)明知对总体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审计对象缺少判断能力,未能寻求专家意见而直接形成审计结论;(9)错误判断和评价审计证据;(10)其他违反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