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总复习第一编绪论1.管理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因为:①人是组织的主体,要靠人才能达到组织目标;②科技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③人是组织的首要资源。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管理的核心。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活动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其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

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及其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

它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3.人性假设理论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作为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①“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劳动报酬。

也可概括成X理论。

基本要点: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

著名的泰勒制就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以“时间--动作”分析为出发点,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人的情感,主张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与管理。

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企业沿用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加工贸易型的三资企业。

②“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这种假设起源于著名的梅奥-霍桑实验。

实验的结论是:人是社会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③“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组织给予挑战一生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员工的强烈工作热情。

基本理论:人生来就是勤奋的。

如果没有不良条件的限制,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人在达到自己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

如果给以机会,职工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成一体。

职工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够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

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和强调安全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许多职工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勤奋精神。

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职工的智慧潜能只被用了很少一部分。

④“复杂人”假设应变理论,也称超Y理论。

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

基本要点:人有着层次和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每个人的多种需要不是并列,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有的人经济上的需要居于中心位置,有的人社会性需要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各个人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个人此时此地的需要是他原有需要与当今社会存在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工作性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同,其需要与动机模式也不同。

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张集权和控制。

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培训,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人创造机会。

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4.梅奥的“霍桑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人——人——工作模式,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结论:(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的问题》)①人是社会人;②生产效率与人的“士气”有关;③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提出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第二编个体心理与管理1.个性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一定稳定性和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使一个人带上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

(2)特点①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个性特征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之中,但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个性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②独特性(与一般性的辩证统一)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由于个性组合结构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一般性。

个性的一般性是指由于受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③综合性个性的综合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份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综合性是心理健康的表征。

当一个人个性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个性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④倾向性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

外露的行为是观察心理倾向性的依据。

2.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社会知觉是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组织以及对自己的特征的知觉过程。

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2)类型对他人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①他人的外部特征②知觉者的主观状态③情境特点角色知觉:在社会交往中,人对角色、对他人的角色行为的认知和判断。

人际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人际知觉是复杂的社会知觉:①人际关系既受交往双方自身特点制约,也受情境因素影响;②知觉者的特点也会渗透到知觉中(态度、观念、情感、知识经验等)。

自我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物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精神(心理)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3.态度的构成因素态度的构成三要素:认知、情感、意向①态度的基础:认知因素——对特定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②态度的动力与核心:情感因素——个体内心对特定对象的体验和感受③态度的外观:意向因素——个体对特定对象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倾向4.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①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②价值观对个体以及组织一般以隐性方式发挥作用;③价值观不如态度对个体的作用直接,往往在潜意识里发挥作用。

因此,价值观对个体以至组织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对个体态度的影响来实现的。

5.需要、动机、行为三者间的关系如何?需要、动机、行为三者间呈链式关系,也是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促成行为出现和持续以实现需要的满足。

需要(心理张力)——动机——行为(目标)——新的需要6.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各包括哪些代表性理论?简述它们的基本内容及作简要评价。

(1)内容型: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①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特点:a.需要按层级次序逐渐上升;b.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有一种占优势的需要;c.五种需要由低到高发展,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d.需要层次越高与生活的联系越少;e.需要满足后就不再起激励作用;f.分类细致,受到重视。

评价:②双因素理论(“激励一保健理论”)基本内容: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满意)因素,二是保健(不满意)因素。

激励(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

保健(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工作以外的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评价:(2)过程型:期望理论 基本内容: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在这个公式中,激励程度指动机的激励水平;期望值指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估计;效价则是实现预期目标对个人意义的价值。

这个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激励模式:个人努力— 个人成绩— 组织奖励— 个人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个人努力和个人成绩的关系;个人成绩与组织奖励的关系;、组织奖励和个人需要的关系。

评价:识、优越意识等意志过程对人们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的关键作用。

c.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在很多需求与目标难以确定的状况下难以进行运用。

d.过于夸大了期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否定了工作训练与规范教育的有效性。

(3)行为改造型:强化理论基本内容:强化,是指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要的影响程度。

斯金纳认为,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只能依靠外部的强化作用(刺激)。

①类型:A.正强化:对美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B.负强化:指为鼓励行为而撤销或减轻原有的消极后果的方法(当行为改变时,就不在训斥);C.自然消退:不予理睬/对某种行为的积极性强化,以终止行为或降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D.惩罚:对不良行为给予不理的回报,以减少或消除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②时机和程序:A.连续强化: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受到强化;B.间歇强化:不是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受到强化固定间隔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强化次数与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可变间隔强化——根据经过的时间给予强化物,但时间的长短围绕某一平均数而变可变比率强化——强化对象与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间的比例不定,是变动的评价:积极缺陷a.为预知与控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操作性的角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能力;a.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第三编群体心理与管理1.什么是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