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共同犯罪介绍
直接正犯——亲自实行
间接正犯——利用他人
1、间接正犯的概念和特征
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来实行犯罪。
在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之间不存在共同 犯罪的故意。
犯罪实行的间接性
2、间接正犯的主要类型
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动作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无目的无身份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被害人自身的行为实施犯罪
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 罪,甲乙分别承担过失致人 死亡的刑事责任。
2、故意+过失
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 10倍,护士乙在给病人服药 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发现这一常识性的错误,致使 病人用药后很快死亡。 甲:故意杀人罪; 乙:医疗事故罪
一人故意,一人过失, 不成立共同犯罪
共犯原则的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0日)
甲隐瞒杀人故意,让乙一起教训丙,乙同意。二人 对 丙共同实 施暴力,丙身受重伤 ,抢 救无效死亡。时 候查明,甲起主要作用,乙起次要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部分犯罪共同说
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客观行为完全相同, 主观 故意完全相同,只要有部分相同或重合, 就在重合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
杀人的故意包含了伤害的故意,甲乙在 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甲定故 意杀人罪,乙定故意伤害罪。乙作为从犯, 可以从宽处罚。
存在重合的常见情形
1.两罪侵犯的法益具有相似性,重罪包含了轻罪的 内容时,在轻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故意杀人 与故意伤害,绑架与非法拘禁,抢劫与盗窃,强奸 与强制猥亵妇女)
2.法条竞合(盗窃枪支与盗窃) 3.在转化犯中,转化前的行为存在重合(教唆盗窃, 转化为抢劫)
共同行为
配合是否一 定需要作为的 形式呢?
第五条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
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 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
的共犯论处。
交通肇事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作为共同犯罪 论处,此为特例。
3、故意内容不同
甲用面粉骗乙说是海洛因,让乙去贩卖。
甲:诈骗罪; 乙:无罪
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
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甲利用乙杀 死了王某,成 立故 意杀人 罪 。 乙成立过失致 人死亡罪。
甲明知前方是王某, 却 对 乙 谎称 前方有野 兽 , 递给 乙一把 猎枪 让 乙射 击 。乙 没 仔细 看就 开 了 枪 , 结 果打 死了王某。
利用他人其他的犯罪故意
甲不知道丙坐在高 档穿衣镜后面,而乙知 道。乙为了杀丙,唆使 甲向穿衣镜开枪,穿衣 镜被打碎,丙也中弹身 亡。
片面的帮助
甲明知乙正在追杀丙,由于其与丙有仇,便暗中设 置障碍物将丙拌倒,从而使乙顺利地杀害丙。
结论
片面的帮助犯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不认定共犯 对甲的行为无法处理,作为从犯。 但乙不知情,与甲不构成共同犯罪。
片面帮助犯构成共同犯罪, 是单向的。
(三)间接正犯
在共同犯罪中,正犯也就是实行犯。此 外还包括帮助犯和教唆犯。
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
张三和李四 有仇,就让自 己 12 岁 的 儿 子 用弹弓去射瞎 了李四 5 岁儿子 的眼睛。
儿子是张三 的犯罪工具, 其后果由张三 承担
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动作实施犯罪
甲看见乙在梦游,就给了乙一个火 把,让他去把丙的房子烧了。
乙是甲的工具,其放火的后果 由甲来承担。
作为+作为 甲配钥匙,乙盗窃
行为 方式
作为+不作为 甲故意不锁仓库门,等乙去盗窃
不作为+不作为 夫妻二人对高烧不退的婴儿不救助
(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 1、共同过失
甲乙是同一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二人在脚手架上配 合拆卸物品,喊“一二三”一起朝下扔东西,结果两人 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慎将离脚手架不远处一路人砸死。
4、同时犯
甲乙不约而同去杀丙,各自向丙射击, 甲没命中,而乙命中丙的要害致其死亡。 甲:故意杀人未遂;乙:故意杀人既遂 没有犯意联络,不成立共同犯罪
5、实行过限行为
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望风和接应,乙进入房
间窃取财物。乙窃取财物后,为毁灭罪证,放火后离开。
甲:盗窃罪;乙:盗窃罪、放火罪
放火为过限行为,由乙独自承担
6、事后通谋
销赃
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 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 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 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的分类
片面的共同实行
乙正欲对丙实施强奸行为时,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 下,使用暴力将丙打伤,乙得以顺利实施奸淫行为。
片面的教唆
甲将乙的妻子丙与他人通奸的照片和一支枪放在乙 的桌子上,乙发现后立即产生杀人故意,将丙杀死。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主要内容
1
2 3
共同犯罪的成立 共同犯罪的分类 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 共犯者及其刑事责任
4
一、共同犯罪的成立
第25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主体条件
二人以上
主观条件
故意
共同犯罪
客观条件
共犯行为
主体条件
二人以上
自然人
单位
哥哥( 16 岁)伙同弟弟( 14 岁)盗窃商店 财物,哥哥负责望风,弟弟负责盗窃,窃得财 物价值8000元。
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人
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的条件?
根据犯罪 概 念的 层 次化理 论 ,哥哥和弟弟 在客观层面上成立共同犯罪。弟弟是主犯,但 由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哥 哥负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属于从犯,可以从宽 处罚。
主观条件
犯意联络
故意
彼此配合
共同的犯罪行为
客观条件
共同故意
乙利用甲杀 死了丙,是故 意杀人罪的间 接正犯。二人 构成故意毁坏 财物罪的共同 犯罪。
利用他人无目的无身份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有故意无目的的行为 二者在传播 淫秽物品罪的 范围内成立共 同犯罪,甲是 传播淫秽物品 牟利罪的间接 正犯。
甲欲实施传 播淫秽物品牟 利罪的行为, 向乙隐瞒牟利 目的,利用乙 去传播。
利用他人有故意无身份的行为
警察甲指 使乙对丙实 施刑讯逼供
甲乙构成刑 讯逼供罪的共 同犯罪。甲是 间接正犯,乙 属于帮助犯。
间接正犯也属于正犯,无身份者不能构成 真正身份犯的正犯,所以乙只能是帮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