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BC
(四)共犯原则的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0日)
第五条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
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 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
的共犯论处。
交通肇事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作为共同犯罪 论处,此为特例。
, 而应根据具体罪名定罪处罚。 协助组织卖淫罪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教唆犯的犯罪形态
取决于被教唆者实施被教唆之罪到何种程度 教唆未遂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被教唆者没有接受其教唆
被教唆者没有实施被教唆之罪 被教唆者已有被教唆之罪的犯罪故意
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望风和接应,乙进入房
间窃取财物。乙窃取财物后,为毁灭罪证,放火后离开。
甲:盗窃罪;乙:盗窃罪、放火罪
放火为过限行为,由乙独自承担
6、事后通谋
销赃
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 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 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 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的分类
承继的共同犯罪
事前共犯 事中共犯
不是共犯
事前通谋
事中通谋
事后通谋
甲为了抢劫乙的机动 车,用刀将乙刺成重伤。 此时,甲的朋友丙路过 此地,甲对丙告知了事 情的经过,并让丙协助 其将乙的机动车开走, 丙照办。甲丙是否构成 共同犯罪?
甲丙构成共 同犯罪,属于事 中共犯,即承继 的共同犯罪。是 否构成共同犯罪, 主要考虑犯罪行 为是否终了。
来到一公路边;此时甲某又打手机给其好友卡车司机丙,
嘱咐其速来接应;司机丙开车来到并将奶牛运走,事后 四人将奶牛出卖并平分赃款。
问: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 虽然甲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 但丁某与甲某仍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B. 甲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未犯
丁某教唆之罪,对于教唆犯丁,可以从轻或 减轻处罚。 C. 对乙、丙要实行有限度的刑事责任,因 为乙、丙属于事中共犯。 D. 乙只构成一般抢劫罪,对于杀害饲养员 的行为不承担责任;丙属于事后帮助的行为, 不构成抢劫罪。 A
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 罪,甲乙分别承担过失致人 死亡的刑事责任。
2、二人以上实施危害行为
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10倍,护士乙在给病人服药 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发现这一常识性的错误,致使 病人用药后很快死亡。 甲:故意杀人罪; 乙:医疗事故罪
一人故意,一人过失, 不成立共同犯罪
3、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

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的条件
主观条件
犯意联络
故意
彼此配合
共同的犯罪行为
客观条件
配合是否一 定需要作为的 形式呢?
作为+作为
甲配钥匙,乙盗窃
盗窃
作为+不作为
甲故意不锁仓库门,等乙去盗窃
(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 1、共同过失犯罪行为
甲乙是同一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二人在脚手架上配 合拆卸物品,喊“一二三”一起朝下扔东西,结果两人 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慎将离脚手架不远处一路人砸死。
被迫参加共同 犯罪的犯罪分子
应当减轻或者 免除处罚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相对独立性 只要实施了教唆 他人犯罪的行为 就构成犯罪,不 论他人是否接受, 是否实施。
教唆对象
教唆犯
具有相应刑事责 任能力的人,否 则不成立教唆犯, 而是间接正犯。
故意唆使他人犯罪 的犯罪分子
教唆犯的定罪 教唆犯依据所教唆之罪定罪处罚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在共同犯罪中 起次要或者辅助 作用的
看 起 因: 谁是起意者 看实行行为: 谁是直接实行者 看因果关系: 谁的行为对犯罪 结果的作用大 看犯罪受益: 谁受益多
应当从轻、减 轻处罚或者免除 处罚
主犯不属于从重处 罚的法定情节;对 于从犯的从宽处罚 不是比照主犯进行。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片面的共同实行
乙正欲对丙实施强奸行为时,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 下,使用暴力将丙打伤,乙得以顺利实施奸淫行为。
片面的教唆
甲将乙的妻子丙与他人通奸的照片和一支枪放在乙 的桌子上,乙发现后立即产生杀人故意,将丙杀死。
片面的帮助
甲明知乙正在追杀丙,由于其与丙有仇,便暗中设 置障碍物将丙拌倒,从而使乙顺利地杀害丙。
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的认定
直接实行犯的停止形态与单 独犯罪相同 外围者的停止形态取决于实行 犯将共犯行为实施到什么程度
某甲因其邻居某丁曾揭发其犯罪行为,于是找来
乙丙二人,出资一万元要其杀掉丁。于是乙丙二人
携带凶器跟踪某丁到郊区。在下毒手的时候,某丁 苦苦哀求,并当场给乙丙各一万元,请二人放过自 己。乙丙见钱眼开,遂放弃杀人的计划。分析甲乙 丙三人犯罪行为的形态。
简单 共犯 复杂 共犯
共同实行犯
有明确分工
实行犯 教唆犯 组织犯 帮助犯
文字内容
一般共犯
临时性、松散性
特殊共犯
长期性、紧密性(组织)
犯罪集团
?
/
犯罪团伙
三、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
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放风接应,
乙入室盗窃。在门口放风的时候,甲觉得害
怕,自己先溜了。后来乙盗走了6000多元的
财物。如何认定甲的行为性质?
解析:据部分犯罪共同说,认定丁与甲在盗窃罪的范围
内成立共同犯罪,对丁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对甲单独认 定为抢劫罪。所以A正确。 对丁应认定为盗窃罪的教唆犯。因为如果没有丁某的教 唆,甲不会实施盗窃行为,更不会转化为抢劫行为;丁某 的教唆行为与甲的抢劫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甲所犯之 罪包含了盗窃罪,对于教唆犯丁,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所以B错误。 而牧民乙和司机丙加入时,甲的抢劫行为已经完成了, 因此牧民乙和司机丙的行为只是事后帮助甲转移赃物和销 赃的行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都 不是抢劫罪的“事中共犯”。所以CD错误。
2、间接正犯的特征
以他人作为犯罪工具,在间接正犯与
被利用者之间不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
犯罪实行的间接性
3、间接正犯的主要类型
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 利用精神病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无罪过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合法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过失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 乙出售,然后二人分赃。乙出卖后, 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 查获。关于本案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甲属于间接正犯
一般而言,实行犯是主犯,帮助犯是从犯
2、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
第97条 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
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
犯罪分子。 主犯 首要分子 不属于主犯的 首要分子
犯罪集团的骨干 分子是主犯
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 分犯 子罪 是集 主团 犯的 首 要 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中,只处罚首 要分子。如果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无 所谓共同犯罪,也就无所谓主犯从犯。
聚众性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3、主犯的刑事责任
第26条 ……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 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 处罚。
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 自封大天龙。要求李某等人发挥主 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李某等 人3个月内抢劫6次,在抢劫中杀死1 人,重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李某 在一次对某女抢劫后还实施了强奸。 孙某是该抢劫犯罪集 上述犯罪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 团的首要分子,应对 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 该集团的全部罪刑承 如何处理? 担责任。李某的强奸 行为属于实行过限行 为,由李某独自承担。
下列情形中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的有哪些?
A.甲乙共谋杀丙,到约定的时候,乙因妻子的 劝阻没去,由甲一人单独将丙杀死。 B.两公司合谋,相互串通并利用虚假合同、资 信证明等方式,在签订和履行某学校教学楼工程 的承包合同过程中,骗取学校近百万的资产。 C.甲唆使15岁的中学生乙从某商场偷出金银首 饰,然后拿到集市上去销售,分给乙一半赃款。
丙将丁杀死。甲的行为成立教唆未遂
D.甲让乙去盗窃。乙在盗窃过程中为 抗拒被害人抓捕,将被害人打成重伤。甲
的行为成立教唆未遂
B
传授犯罪方法与教唆犯罪
区 别
传授犯罪方法,如果没有唆使他人犯罪 的意图,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如果有意 图,从一重罪论处。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第29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 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 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确定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考虑从重从宽因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教唆15周岁的乙盗窃了价值达2万 元的财物,甲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 重处罚 B.甲教唆乙对丙实施人身犯罪,事先 言明伤害或者杀死都可以。乙在二日后将 丙杀害。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C.甲让乙去杀丁,乙又让丙去杀丁,
甲:故意杀人罪(未遂) 乙丙:故意杀人罪(中止)
云南某高山牧区养有新西兰优质奶牛,价值不菲。丁 教唆甲某去偷盗奶牛,甲于是独自一人前往牧区,恰好 天降暴雨,甲某假借避雨为名进入牛舍,偷牵奶牛出牛 舍时被饲养员发现,饲养员大声呵斥甲,甲顿生歹意,
杀害饲养员,并将6头新西兰奶牛赶至附近一山洞中暂
避。甲又因天黑路滑,遂打手机给其好友牧民乙,嘱咐 其速来指引下山路线,牧民乙到后,二人连夜赶牛下山,
争论
1.片面犯意联络,不成立共同犯罪 2.不认定共犯对丙的行为无法处理,因此片 面的帮助犯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作为从犯 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