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艺术鉴赏
2、
合理的“再创造”基于限定 范围内。
所谓“再创造”一方面是指鉴赏者对艺术作品本身意义的 超越,另一方面,再创造毕竟只是第二次创造,需要建立在一 定的基础上,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就只是意味“误读” 作品从而丧失艺术鉴赏活动的意义。
3、
再创造跟鉴赏主体的文化、艺 术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鉴赏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越高,其审美再创造的力度就越 大;反之,就越小。所以,艺术鉴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 修养,才能真正获得再创造的乐趣。
2、艺术鉴赏是一 种再创造活动。
一、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
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这 种认识既包含有对艺术作品本身的风 格、形式和技巧等等的认识与理解, 也包含有对主题及艺术作品底蕴的认 识和理解。但艺术鉴赏不是一般的认 识活动,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
没有概念、范畴 去认识和理解现 实。而是通过感 性形式去领略作 品的情感。
1、艺术鉴赏的再 创造性首先是由 艺术作品的多义 性引起的。
感性
诗无达诂
作品是多义的,对作品的感受和理 解也就不尽相同,也就让艺术鉴赏有了 再创造的空间。
1、
鉴赏主体的差异性,也是引 起艺术鉴赏再创造性的原因 之一。
不同身份地位的鉴赏者眼中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可能会 大不相同。这就是鉴赏艺术作品时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如此,即使 同一鉴赏者在此一时和彼一时,对同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受也可能很 不相同。这与鉴赏者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增长,甚至不同时刻 心情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关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 术鉴赏者也同时在这里获得了再创造的自由。
艺术鉴赏与同样带有审美认识性质 的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也有区别, 其区别也同样在于理性思维所起到的作 用。
艺术批评、艺术理论 研究:反思性审美认 识活动
艺术鉴赏:非反思性 审美认识活动
二、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积 极的活动,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
若能实具 一段闲情,一 双慧眼,则过 目之物,尽在 画中,入耳之 声,无非诗料。
Thanks!
艺术鉴赏的一般特点与艺术鉴 赏的过程与心理特点准备阶段
音乐学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杨阳
艺术鉴赏的一般特点
定义:
艺术鉴赏是对艺术作 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 活动。在艺术的接受过程中, 只有当人们对艺术作品有了
一般特点:
1、艺术鉴赏是一 种审美的认识活动;
深入地、高质量地感知、领
略、欣赏后才能进行艺术的 评判。所以,艺术鉴赏与艺 术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 美创造活动。
1、就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是刺 激物的特点,主观方面则是主体的经验兴趣等,这也必然参与跟艺术作品的相 会。 2、这种“注意”的心理定向将把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带领导艺术 鉴赏的心理状态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用是把各种心理因素定向并集中与 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从而使鉴赏者在稳定的注意中保 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审美态度的形 成
鉴赏者心理定向与形成期待的过程,同时 也是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是鉴赏者 在鉴赏过程中能否从艺术的角度与艺术品交流 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无利害”
“超功利”
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 布洛用了“心理距离”这个 术语来形容审美态度,所谓 心理距离,就是在心理上对 功利目的的超越,涤荡与对 象的利害牵绊。要做到这一 点,就要求至少在面对艺术 作品时,鉴赏者能空、能静, 闲得下身,静得下心。身心 疲惫的人、为名为利所困的 人,是很难进入艺术鉴赏过 程的。
艺术鉴赏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艺术鉴赏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本能 的、直觉的活动,仿佛不假思索便能完成, 但实际上却经历了鉴赏主体非常复杂的心理 活动,各种心理要素相互融汇交织在一起, 由此构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艺术鉴赏过程。
1、定向与期待
2、审美态度的形成
定向与期待
(注意)
产生
指向性
集中性
期待是艺术鉴赏的驱动力。 期待视野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 鉴赏角度,形成不同的理解,创 造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