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翎

路翎

幻象》舒芜《致路翎的公开信》
2、整体研究
钱理群的《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
社会历史批评 路翎探索过程中的得与失; “原始的强力”、知识分子的道路和人的灵魂的开掘
杨义的《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
灵魂的探索; 复杂的心理结构,; 二重性人物性格
3、审美主体感受
赵园的《路翎小说的形象和美感》
二、挚友胡风
1、胡风与路翎“理论与创作”互动性 2、胡风案 3、受冤被捕 4、冤案平反
路翎(右)晚年与病中的胡风
1、胡风与路翎“理论与创作”互动性
·路翎的思考接通了当时胡风提出来的“精神奴 役创伤”与“主观战斗精神”这两个命题。胡风是 路翎一生最亲密的导师和友人。 ·胡风说路翎:“别人都说路翎的文艺创作,受 我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岂不知我的文艺理论, 正有不少地方受路翎文艺创作的影响呢,正是 从他的创作中,形成了我的一些理论观点。” ·路翎说胡风:“他认为,我赞成他的理论;而 他,在遇到我(而我一直在努力从事创作)之 后,就找到了创作实践上的依据,我也支持了 他。”(路翎:《一起共患难的友人与导师— ——我与胡风》,)


年 轻 时 俊 朗 的 路 翎
奔赴朝鲜战场的路翎
路翎(右)晚年与病中的胡风
默然憔悴的路翎
路翎的书影
路翎手迹
一、生平与作品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省 无为,生于江苏苏州,两岁时徐家迁至南京。两岁 时生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张继东,把路翎过继给舅 舅徐锡润,改姓徐。 ·继父张继东,地主家庭出身,逐渐没落下来,读 过大学,性格耿直聪明,因为没有背景,一生当职 员。十年浩劫时首先被打入反革命,后来得到平反。 ·母亲徐菊英读过小学,很能干,是家庭里的主要 操持者,咬紧牙关渡过失业坎坷的困难岁月,努力 积蓄盼望子女好好学习,路翎小时候母亲教儿子认 字块。
从叙事方式 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旁白,
秦弓写的《论四十年代中后期路翎的小说创作》
社会丑类的刻画和对人民精神奴役创伤的剖析,
邓姿的《狂燥和痛苦: 论路翎小说的整体情感特征》
自觉的生命体验和严峻的社会现实,
六、《饥饿的郭素娥》文本解读
主要人物:郭素娥 张振山 刘寿春 魏海清 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刘寿春领拾 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与肉体上陷入了困 境,丈夫丧一切能力,她瞒着她丈夫与刚 强的流浪工人张振山私通,又要谨防魏海 清的染指,最后魏海清因嫉妒和尊严受辱 向刘寿春告密,郭素娥抗拒被卖而丧失生 命。
4、冤案平反
·1980年11月1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路翎无罪。 ·街道干部通知他平反的消息时,他正在低头扫大街。他并没有 狂喜或痛苦,只是点了点头,继续扫大街。第二天一大早,他 仍旧挟着扫帚出外扫地。街道干部把他拖回来,说:“你的处分 已经撤消了,不要再扫街了。”路翎说:“还没有人接替我的工 作呀,街道这么脏,不能不扫干净的。” ·这时路翎已经57岁,从32岁被关进监狱到57岁平反,人生创造 力最强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消耗了。当年那个英俊的、智慧的、 激情的路翎消失了,路翎的外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路 翎有着非常英俊的外表,他“精力充沛,体格健壮,擅长游泳。 看到他不禁使人想起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聂绀弩曾说: 路翎是个美男子。但是曾经大而明亮的眼睛变得空洞无神,曾 经热情洋溢的表情变得漠然憔悴。路翎的文学才能也差不多被 消磨殆尽了。此后路翎曾逐步恢复了一些文学才能,重新发表 了一些文学作品,但再也不是以前才华横溢的路翎了。 ·1994年2月12日,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三,路翎早晨起床穿好衣 服,在客厅中突然摔倒,因脑溢血而遽然去世。
注重对大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心理的探寻;
李春林、臧恩钰合写的《论路翎的<谷>——兼及鲁迅 与陀斯妥耶夫斯基在< 谷> 中的印痕》
性格悲剧及爱情悲剧的根源
刘绍信、张颂华合写的《梦境的幸福与痛苦——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
梦境”叙事的美学意义;人物与真实的路翎
6、 其它研究视角
王建的《人性世界的艺术审视与再现》
·作家的一生两世:
以1955年为界将路翎变成了一生两世,对 此人们已经达到了几乎一致的共识, ·第一个路翎虽然只活了三十二岁( 19231955) , 却有十五年的艺术生命, 是一位挺拔 英俊才华超群的作家; ·第二个路翎尽管活了三十九岁( 19551994), 但艺术生命已销磨殆尽, 几近于零, 是一位衰弱苍老神情恍惚的精神分裂患者。
2、胡风案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路翎写出反 映工人护厂斗争的剧本《人民万岁》,《女工赵梅英》 也于5月遭致《文艺报》载文批评;1951年发表的剧本 《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也未得到公演机会, 还不时遭到批评,被扣上“明目张胆地为资本家捧场的 作品”的帽子。 ·1952年9月,《文艺报》加编者发表“七月派”著名作家 舒芜反戈一击《致路翎的公开信》,直指路翎属于“以 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 ·在胡风冤案中,舒芜是一个关键人物。舒芜是路翎的 好友。但是舒芜在解放后发表《致路翎的公开信》,公 开卖友求荣。后来又公开发表了胡风写给自己的私人信 件,使得胡风一案最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案。
·主要作品
3、散文特写集《板门店前线散记》1954 散文、特写、小说合集《初雪》1981 4、剧本 《云雀》1948、 《迎着明天》(《人民万岁》)1949、 《英雄母亲》1950 《祖国在前进》1950
·主要作品
1、长篇小说 《财主底儿女们》(上下部)1944 《燃烧的荒地》1948 《战争,为了和平》1954 2、中短篇 中篇 《饥饿的郭素娥》1942 《蜗牛在荆棘上》1942 短篇集 《青春的祝福》1945 《求爱》1946 《在铁链中》1949 《朱桂花的故事》1950 《平原》1952
四、作品中原始的生命强力
A、强烈的生命意识 B、悲壮痛苦的流浪情怀 C、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五、研究现状
对路翎小说的研究集中出现在1948 年以前和 新时期。1948 年至1955 年其间, 撰写路翎的 文章多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批评, 失去了学术 研究的意义。 1、批评家笔下的路翎 2、整体研究 3、审美主体感受 4、人物形象系列 5、文本重新解读 6、其他视角
“犷放”与“雄强”;“悲壮美”; 倾向上的一个缓慢变化,
4、人物形象系列研究
典型知识分子形象+流浪汉及疯癫人形象。 赵园的《蒋纯祖论》
知识分子形象;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中国命运
邓姿的《论路翎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 马燕的《路翎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解读》
社会文化原因;背井离乡
5、文本重新解读
钱理群写的《展示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史诗——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 简论》
1、原始强力:进入文本的表面途径
路翎自己说的一段话:“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 里的女人, 我企图`浪费' 地寻求的, 是人民的原始的强力, 个性的积极解放。„„我只是竭力扰动, 想在作品里`革' 生活的`命' 。” 肉体和精神遭遇双重饥饿的郭素娥,试图依靠男人的力 量反抗自身的悲剧命运。故事的主线在郭素娥和张振山之间 展开, 而郭和另外两个男人:刘寿春、魏海清的关系则围绕 主线时隐时现。刘寿春是郭素娥的鸦片鬼丈夫, 正是他直接 造成了郭素娥精神和肉体的饥饿, 他同时还是郭素娥实现逃 离矿区、改变命运的梦想的绊脚石;而张振山跟魏海清是一 对情敌, 但是在竞争中, 张振山因为在各方面的明显优势, 轻易击败魏海清,接替他成为郭素娥的入幕之宾。
2、反对精神奴役的创伤
路翎也正是希望通过他们身上爆发的原始 强力来反抗几千年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身上的 精神奴役的创伤。郭素娥从小就被父亲抛弃到 山里, 丈夫又是一个无能的鸦片鬼;而张振山从 小就是一个流浪汉。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有利于 后面情节的合理展开, 因为正是这样, 这两个主 人公身上才更少封建礼教压迫的痕迹, 因此顺 理成章地成为作者试图挖掘原始强力的对象,
七、研究盲区与创新点
1、戏剧研究很有限 2、作家生平对创作的影响 3、创作特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给让仅8岁的路翎受到震动,常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杂志 和书籍,读不懂的也拼命啃咬着,作家开始接触大量的外国文学。 1933年的北平事变,对汉奸殷汝耕活动的仇恨,为爱国情绪引来了一些苦 闷。 1935进入中学,大量屠格涅夫、普希金、老舍、曹禺的作品。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学习,大量读书,也开始公开发表文章《古城》 发表于赵清阁主编的《弹花》文艺刊物上,写的是湖北汉川县的抗战见闻 和感触。 1940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会计科办事员,在胡风的鼓励下写了 以煤矿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家》、《卸煤台下》、《祖父的职业》等,发 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常去胡风家借书、谈文学,后来结识刘德馨、 袁伯康、舒芜等人。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 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 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 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 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 得的。 建国后,因受胡风牵连,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 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
1、批评家笔下的路翎
张耀杰《批评家笔下的路翎——路翎研究综述》 刘挺生的《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
肯定:胡风序《饥饿的郭素娥》的评论文章《一个
女人和一个世界》《青春底诗》。邵荃麟论《饥 饿的郭素娥》 冯亦代《评〈蜗牛在荆棘上〉》唐湜的《路翎与他 的〈夷的《虚伪的
3、美好人性:民众自我拯救
钱理群先生指出, 路翎的作品中把人性分成两种:一是具有“原始的 强力”的雄强的人性, 一是追求“爱情、友谊、同情”的美好而柔弱的 人性,并且先生更倾向于前者。 正是在这个用“原始强力”反对“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背后, 被掩 盖的恰恰是作者质疑七月派用原始强力震醒麻木民众的主张而倾向于赞 美美好人性的深层结构。 魏海清在很多方面显然是不能跟张振山相比的, 但是他却是真正的 爱着郭素娥的。跟张振山对郭的爱相比, 魏海清的爱更生活化, 但是平 凡真实;张振山爱郭素娥的身体, 想从她那里寻找刺激和征服欲望的满 足, 偶尔对她也有些许温情和同情, 但是最根本的, 他把女人看作负担, 认为她什么都不懂得, 靠出卖身体养活自己。而魏海清却一直等着刘寿 春死后能跟郭素娥一起过日子, 所以他会在回忆自己的亡妻的时候, 想 起郭素娥。因此才有了这部作品真正的高潮, 就是魏海清的复仇。。所 谓的不由意识控制的原始强力并不能拯救人们的命运, 改变人的精神, 而只有从文化、历史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现实、沉郁、美好的情感 才是真正值得赞美并能带来希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