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 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方向,使学生了解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但
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
2. 通过介绍熵变的概念,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存在熵变。
3. 通过分析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使学生了解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但也
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理解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导入】播放城市公路上,成群结队的汽车图片,讲解并提出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家庭。
汽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城市中的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NO和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CO,它们是现代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为了减轻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以下反应来进行尾气处理:2NO(g)+2CO(g)=N2(g)+2CO2(g) 。
这一方案是否可行?理论依据是什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师】说明研究化学反应方向的意义
【师】一个化学反应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按预期方向进行,我们可以寻求一种客观的依据来判断。
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讲解】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外部力量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
例如:水的流向高处低处
热的传递高温低温
室温下冰会熔化,常温下铁生锈等。
【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些反应向着体系能量增加的方向进行,有些反应向着降低反应体系能量的方向进行。
化学变化是否和自然界的许多变化一样,能自发地向着减少反应体系能量的方向进行?吸热反应是否都不是自发的?
【师】19世纪的化学家曾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热(反应焓变),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则不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能否举例说明?
【师生交流】与同学讨论下列反应在室温下能否自发进行。
如能自发进行,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把锌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2. 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3. 把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师】复习第1章的一个热力学物理量——焓
【师板书】(投影)焓: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符号H单位:kJ· mol-1反应的焓变(△H):△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0,即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说明反应是吸收能量的,为吸热反应;△H<0,即反应产物的总焓小于反应物的总焓,说明反应是放出能量的,为放热反应。
【生】讨论、举例
【师】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 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
2. 有不少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结论】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师】使学生形成以下观点:
1. 反应放热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2. 反应吸热也有可能自发,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师归纳板书】
一、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 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
2. 有不少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3. 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师】NH4NO3(s)、NaOH(s)、NaC1(s)和蔗糖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如何?它们的溶解过程都是自发过程,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请同学们动手做个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NH4NO3(s)、NaOH(s)、NaC1(s)和蔗糖分别溶于水的热效应实验。
实验用品:每组大试管4支、胶头滴管2只、250 ml 烧杯两个
NH4NO3(s)、NaOH(s)、NaC1(s)和蔗糖各10 g 。
【生】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NH4NO3(s) 吸热
溶解过程中NaOH 放热
NaC1、蔗糖焓变微乎其微
【师】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能自发进行呢?
【师】分析固体溶解过程的共同特点:溶质从有序→无序,即有序程度降低,混乱度增大。
结论:热效应不是这些过程自发进行的决定因素
【师】对于一个由大量粒子组成的体系
..........,人们定义一个物理量——熵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
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
【板书】熵: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符号S单位:J · mol -1 · k -1
【师】熵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归纳板书】影响熵的因素:
①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的熵不同
②同一物质,聚集状态不同则熵不同:S(g) > S(l) > S(s)
【师】(投影)讲解水的三态的熵
【师】举例说明哪些过程是熵增加过程?
【师生归纳板书】熵增加过程:固体溶解、物质(如水)的汽化、墨水的扩散、气体的扩散【师】化学反应存在着熵变。
反应的熵变(△S)为反应产物的总熵与反应物的总熵之差:△S=S(反应产物)—S(反应物)。
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确定的熵变。
【师板书】反应的熵变(△S):△S = S(反应产物)—S(反应物)
【师】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熵增加反应?
【师生归纳板书】熵增加的反应: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S>0 【师】(提问)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根据下表的数据回答问题:
1. 熵增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吗?
2.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加反应吗?
3. 熵变对反应方向有什么影响?
【生】看课本比较归纳、回答
结论: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惟一的因素。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以下观点:
1. 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熵变。
2. 反应的熵变有熵增和熵减之别。
3. 熵增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4. 熵减反应也可能自发,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师归纳板书】
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 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熵变,有熵增和熵减之别。
2. 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 有些熵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自发进行。
4. 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惟一的因素。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体系能量降低和混乱度增大都有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但都不是惟一因素,那么反应方向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埋下伏笔)[研究表明,在T、P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影响的结果。
] 【师】布置作业:复习课本38-41页,预习课本41-44页。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有关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可用“美丽的瀑布总是从高处落向低处”为例来说明体系有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的倾向;用“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为例来说明体系有趋向于最大混乱度的倾向。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初步形成的概念往往是朦胧的。
有些学生虽然把概念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处理“熵”的概念时,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溶解过程,再结合溶解过程的微观图示,
使学生认识到“熵”是科学家定义的用来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微观体系。
在教材处理上,关注的是化学反应的熵变,而不是熵这个概念本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