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二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圣才出品】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二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1.概念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
项专有权利的总称。

2.演变
①关于“著作权”的称谓,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文“版权”一词时引
入该国,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②我国在1910年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中采用了“著作权”的说法。

在新中国成立
后所颁布的法律文件中,有时使用“版权”的概念,有时则使用“著作权”的概念。

我国于
l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将版权和著作权作为同一概念对待,l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
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著作权制度的起源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诸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沿革 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我国近现代著作权法律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著作权制度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 著作权法第一次修改概况 展与变革 著作权法第二次修改概况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 关于著作权性质的各种学说 著作权的性质 各种学说对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看法 著作权与所有权 著作权与相关民事权利的区别 著作权与商标权 著作权与专利权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第51条明确宣布:“本法所称的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一语。

”2001年修正的《著作权法》第56条也强调:“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


③在著作权现代化、国际化潮流的推动下,“版权”体系的英美法系国家与“作者权”体系的大陆法系国家在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方面已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

二、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著作权制度的起源
著作权的保护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宋朝的令状制度。

我国虽自宋朝起即对著作权实施保护,但各封建朝代始终未能制定一个专门保护著作权的法律,直到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才颁布了一个《大清著作权律》,但该法并未实际施行。

2.西方诸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沿革
在16世纪,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对于印刷商无偿占有他人作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各国相继颁行了著作权保护的法律。

①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简称为《安娜女王法令》。

该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著作权由最初的“印刷翻印权”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版权”。

随后,英国又于1734年通过了《雕刻著作权法》,1814年通过了《雕塑著作权法》,1893年通过了《戏剧著作权法》,1862年通过了《美术作品著作权法》。

现行著作权法于1988年颁布实施,其后经过多次修订。

②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规定:“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见是最珍贵的人格之一,因此所有公民除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滥用自由应负责外,作者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写作和出版。

”1791年的著作权法,不仅承认作者享有出版权,而且承认其享有表演权。

现行
著作权法于1957年颁布,其后经过多次修订。

其著作权法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人格价值观”为其理论基础,在保护著作财产权的同时,强调对作者精神权利的全面保护。

③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前尚处于殖民地时代,各州一直沿用英国著作权法。

178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制定了美洲第一部著作权法。

到1786年,l3个州均分别制定了著作权法。

国会在宪法的授权下,于l790年正式颁布统一的联邦著作权法,以后进行了6次大修改。

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著作权事务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资料,现已批准或参加《伯尔尼公约》或《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大约一半以上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3.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国际著作权保护体系逐渐形成。

②新的著作权类型陆续出现。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著作权法陆续规定了“出租权”、“追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的权利,邻接权人的利益也逐步在著作权法中得到了确认。

③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④两大法系著作权立法的差异逐渐缩小。

⑤著作权立法更多针对网络技术带来的问题。

三、我国近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1.我国近现代著作权法律制度
①1903年,中国和美国在上海签订的《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涉及著作权的条约,也是近代著作权法律制度引入我国的开端。

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大清著作权律》未被明令废除,一直
沿用到l915年,才被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民国政府颁布的《著作权法》所替代。

④国民党政府又于l928年颁布了一部著作权法。

2.新中国成立后著作权制度的发展
(1)立法
①1950年9月,在全国召开的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该决议对于保护著作权做了一些原则规定。

②1985年,文化部颁布《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作为80年代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内部规则。

③1986年4月12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第94条);“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第118条)。

④1990年9月7日,《著作权法》经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6月3日又颁布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1990年《著作权法》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又兼顾国际著作权保护原则的法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分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兼顾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
③合理规定涉外著作权关系,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

3.著作权法第一次修改概况
(1)修改
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著作权法》的修改草案,并于同日公布施行。

(2)完善
①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改变现存“内外有别”的制度。

②扩大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

a.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将实用美术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等纳入保护范围;
b.将计算机程序作为文字作品予以保护,延长其保护期限,取消以登记作为取得著作权要件的规定;
c.将“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扩大解释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③增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内容。

④规定了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

⑤增加了著作权的利用方式。

修正后的《著作权法》不仅规定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而且增加规定了著作权转让合同。

⑥完善了有关著作权限制的规定,平衡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

⑦增加了权利人可以通过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行使著作权的规定。

⑧增加了对著作权人的救济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4.著作权法第二次修改概况
2010年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第二次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

本次修改主要涉及两个条文:
(1)将原《著作权法》第4条修改为:“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删除了“依法禁止出版、
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条款。

(2)在原《著作权法》中增加l条,作为第26条:“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5.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于2012年3月底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后,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不同主体对草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从整体上看,本次草案具有以下特点:
①草案是基于国际形势与国内产业做出的主动回应。

②草案是基于国际经验与国内条件进行的合理取舍。

总之,本次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作为适应版权产业发展做出的主动修改,具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

但在后期完善过程中,仍需要根据正确的立法价值调整制度设计,并改变传统“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制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产业现状吸收更多具体的配套规范,更多关注制度在执行层面的问题。

四、著作权的性质
1.关于著作权性质的各种学说
(1)精神所有权说
该说认为著作权是所有权的一种,作者是著作权的主体,他首先享有对其著作物的独占权,其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应该是绝对的。

(2)人格价值观说
人格价值观说是“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在著作权理论上的反映。

认为在所有的财产之中,最神圣的和最有人格的就是著作,即作家思想的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