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标准化工地实施方案

工程标准化工地实施方案

*******项目一期项目标准化工地实施方案编制人:审核人:日期: 2020 年 8 月 26 日一.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丹徒区丹梧路以北,丹泉路以南,兴园路以西,总占地面积约39.5亩。

拟建物基本情况表2场地环境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进场时场地地势较平坦。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为坳沟与阶地相结合。

2.2、地质构造背景镇江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宁镇褶皱冲带中(也称淮阳山字型构造宁镇反射弧东段)。

2.3、地震概况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和历史地震情况,镇江市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东段,是我省的一条主要活动地震带。

东端的地震活动主要与长江破碎带,茅山断裂有关。

镇江地处断裂带北端,该带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沿其断裂带曾发生过9次中强地震,特别是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0级地震和1984年5月如东县发生的6.2级地震对镇江地区均有明显影响。

而在民国2年4月3日和民国19年1月3日镇江地区亦发生过5.5级和5级地震,震害均较严重。

以上地震历史资料,反映了茅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强烈性。

镇江历史的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主要以小震活动释放能量的显著特点,活动频数较低,破坏性不大;受邻近区和海域地震波及影响较大。

2.4、气象要素镇江市位于中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日照充足,气温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

常年日照时数2051小时,全年无霜期224—239天。

夏天多东、东南风,冬天多东北风。

1)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 76% ,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0% ,为 1968 年 1 月15 日。

2)风向: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 ENE (东北偏东),其次为 ESE (东南偏东)。

夏天多东、东南风,冬天多东北风。

历年平均风速: 3.1m/s ,历年最大风速: 23.0m/s,为1959 年 8 月 31 日 NE (东北)风。

3)气压:年平均气压: 1014.0 5毫巴,绝对最高气压1014.5毫巴(1967年) ,绝对最低气压1011.3毫巴(1959年),4)降雨:历年平均降水量1070.0 毫m ,年最大降雨量2636.3mm(1991年),年平均降雨量1063.1mm。

其中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80%,暴雨发生的时间多在6~9月,6、7两月是梅雨季节,降水最为集中,8、9两月常受风暴潮影响。

日降水量大于 10 毫m的天数: 32.4 天5)雷暴:年雷暴日数: 28.2 天。

6)雾:年平均降雾日: 26.1 天。

7)冰冻: 1951 年至 2000 年最低气温低于0 ℃ 的日数为 43.4 天,最大冻结深度9cm。

8)积雪:年最大积雪深度60cm,为1998年1月,雪压值0.35kN/m2。

9)气温:年平均气温15.1℃,最低气温-12℃(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40.9℃(1959年8月22日)。

历年平均气温:15.5 ℃ 。

10)水文:镇江地处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南岸,下距入海口320km。

区内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

长江镇扬河段为感潮河段,每日涨落二次,涨潮平均延时3时25分,落潮平均延时9小时,最大潮差(枯水大汛)不足2m,最小潮差(洪水大汛)不足0.1m,平均潮差1m左右,历史最高洪水位(黄海高程,下同)6.69m(1996年),最低枯水位0.06(1959年1月22日),平均洪水位5.2m,平均枯水位0.08m;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s,最大平均流量43100 m3 /s ,多年平均流量 28600 m3 /s,最小平均流量21400 m3 /s ,最小枯水流量 4620 m3 /s ,年均径流量 8933 亿m3。

3 五方责任主体工程名称:*******项目一期项目建设单位:*******新材料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单位:镇江*******勘察测绘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江苏*******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建设有限公司质量等级:合格合同工期:220天。

二.编制依据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3《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4《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9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8《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和卫生标准》JGJ146-20139《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161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911《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1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三.编制总则及目的1为提高我公司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促进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根据我公司及本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2规范施工现场各方主体行为,明确职责和要求;3建筑施工各方主体应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推进建筑工程科学管理;4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安全的管理、施工队伍管理,建立我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公司继续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管理目标1.确保标准化管理工地;2.杜绝重伤以上事故,轻伤负伤频率控制在2‰以内;3.公司安全检查合格率100%,综合评定85分以上。

五.具体实施措施1.安全管理1.1一般规定1.1.1建立健全各岗位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并上墙,做到目标分解到人,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从零工作法”。

1.1.2各项经济承包要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安全保证措施。

1.1.3我方与分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必须有双方责任明确的安全生产内容。

1.1.4招用的新工人必须进行公司、项目部和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及时做好记录和签名。

并建立安全教育卡。

1.1.5工人变换工种,须进行新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并记录入卡。

1.1.6工人须熟悉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

1.1.7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有较全面、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

1.1.8有单独施工用电组织设计及技术措施,并有明确的电气防火要求。

安全技术措施应针对性强,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签字盖章。

1.1.9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分部(分项)工程必须作较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局面安全技术交底,双方须履行签字手续。

电工、架子工、焊工、起重工等特殊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中小型机械操作工,企业可自行组织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要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检查要抓住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并有时间要求。

现场职工安全帽、服装分工种统一。

1.2脚手架1.2.1脚手架必须有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各方审批认可。

1.2.2钢管、扣件进场时供应单位必须出具证明其产品合格的相关资料,施工单位进行验收,证明材料及验收纪录应存档备查。

1.2.3脚手架基础必须夯实平整,设置木垫板、钢底座和纵横向扫地杆,排水良好。

1.2.4脚手架应由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搭设人员进行联合验收,并履行验收签字手续。

1.2.5架体与建筑物拉结按规定设置,拉结可靠牢固;拉结点应设明显标志。

1.2.6按规定设置剪刀撑,剪刀撑必须沿脚手架高度设置。

1.2.7操作层脚手板必须满铺,固定牢固,材质符合要求;操作层应设18厘米高的挡脚板,并居中设一道防护栏杆1.2.8卸料平台必须有设计计算书,设置荷载标志牌,平台底板应满铺,固定牢固,材质符合要求,卸料平台必须有独立的支撑系统,严禁与脚手架架体连接。

1.2.9悬挑式脚手架悬挑梁必须使用型钢,并进行计算。

架体内每隔两层且不大于10米设层间安全平网,3.9米处设首层安全平网,操作层下设随层安全平网,安全平网应架设牢固、封闭严密。

内立杆与建筑物距离大于20厘米必须进行封闭。

立杆、横杆必须刷黄油漆,剪刀撑刷黄黑相间色。

1.3基坑支护1.3.1基坑开挖前,各方必须对基坑周边环境、土质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并有经审批的专项施工方案。

1.3.2基坑东、西、北侧进行放坡喷面处理,南侧进行锚喷支护。

1.3.3基坑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并满足施工、防汛要求1.3.4基坑周边应设置防护栏杆,严禁堆放荷载较大的物料,专人负责对基坑进行观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1.4模板工程1.4.1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批程序必须符合要求,并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1.4.2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立柱底部设置垫板,按规定设置纵横向支撑,立杆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1.4.3模板施工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要求,堆料均匀。

1.4.4模板存放高度不得超过1.8米,大模板存放必须要有防倾倒措施。

1.4.5模板拆除时砼必须达到规定强度要求,经现场技术负责人和项目总监批准后,方可实施。

拆除时必须划定警戒区域,设置监护人1.5“三宝”、“四口”与“临边”防护1.5.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1.5.2建筑物必须采用合格的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架体内按规定设置安全平网。

1.5.3高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高挂低用。

1.5.4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必须使用登记备案产品。

1.5.5楼梯口必须设牢固稳定的防护栏杆。

1.5.6电梯口必须立面设置高1.5m防护栏杆,电梯井平面防护采用15cm×15cm的钢筋网片预埋于梁内,并铺上脚手板层层防护。

1.5.7通道口必须设双层防护棚,通道口两侧设防护栏,挂立网。

1.5.8预留洞口必须用坚实盖板盖严,固定不移位。

1.5.9临边防护栏应设置上下两道,上杆距地高度为1.2米,下杆距地高度为0.5到0.6米,立杆间距不大于2米,并设置挡脚板或立网,防护栏杆用钢管,牢固可靠,并涂红白相间警示色。

1.6施工用电1.6.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有专项方案,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必须符合规定。

1.6.2施工临时用电必须采用TN-S系统,符合三级配电两极保护,达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要求,电箱设置、线路敷设、接零保护、接地装置、电气联接、漏电保护等各种配电装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1.6.3电气产品必须使用登记备案产品。

1.6.4外电线路必须按照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护,防护措施同时满足供电部门要求。

1.6.5施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电器测试仪器,电工必须每天巡回检查,测试应符合规范要求。

1.7起重机械设备1.7.1建筑起重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安装前,设备产权单位应当办理建筑起重机械登记注册手续,取得登记注册履历手册。

1.7.2安装拆卸单位必须取得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并按照规范要求编制安装拆卸方案,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审定,报施工总承包单位、设备使用单位、设备产权单位、监理单位审查后组织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