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渗漏的对策分析
摘要: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不受水的侵袭,内部空间不受水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
它涉及到地下室、墙身、楼地面、屋顶等诸多部位,不仅受到外界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主体结构的变位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分析建筑物防渗漏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物,渗漏,防水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总体质量不容乐观,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分析原因时,除了市场经济不规范和防水造价偏低外,还应从防水工程的特点出发,结合设计、材料及施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层次地梳理,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只有这样,我国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与防水技术,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1建筑物渗漏是当前的质量通病
我国房屋建筑渗漏比例从1998年时的60%左右开始下降,全国性、大面积的严重渗漏水问题已得到遏制,不少城市还创造了一大批无渗漏工程及住宅小区。
与此同时,从治理房屋渗漏逐步向多领域防水市场开拓,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水技术。
二是存在的质量问题比较明显,不少地区有反弹趋势。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防水工程出现早期渗漏事故增多,而地下工程是重灾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值得深思。
防水工程一旦发生渗漏,其治理费用及经济损失的代价是十分
昂贵的,特别是墙面防水和地下防水工程,仅治理费用一项可达原防水费用的5~10倍。
建筑物渗漏是当前突出的质量通病,而造成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在于建筑结构(如屋顶、墙面及地下室等)中确实存在许多的孔、洞和裂缝,在外力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有压水一旦穿透防水屏障,就会渗入至结构内部产生毛细作用和渗透作用,从而出现渗漏水现象。
由于建筑设计、施工及长期使用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生产技术活动,因而出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当建筑物一旦出现渗漏,除了常规的检查方法以外,主要依靠技术人员进行高水平的诊断。
只有把渗漏水原因准确地分析清楚,才能提出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修补方案,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防水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根据国家《建筑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建设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建筑防水工程的招投标应由施工总承包方负责进行。
伪劣材料泛滥且屡禁不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操作粗放以及监管不力等,但仔细分析,无不与建设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商)将防水工程造价压得很低而造成的恶性竞争有关,也是防水行业面临危机的根源。
2解决建筑物渗漏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2.1改进防水设计质量,合理确定防水工程价格
防水工程价格是施工总承包单位(或业主)与专业防水施工承包商签订防水工程施工合同的依据之一。
它由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流通成本、税金和企业利润等组成。
在市场经济下,节约建设工程投资,获取利益最大化是各相关单位共同追求的目
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种通行的计算规则。
施工图预算中防水工程价格是根据设计图纸中防水工程量、现行施工预算定额,参照材料、人工、机具等市场价格编制而成。
由于设计图具有法律和权威性,因此防水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防水工程价格的确定。
从多年实践来看,防水设计是前提,它是决定防水工程成败的关键。
这样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功能、质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价值工程观点出发,衡量建筑产品中每一个分项工程的价值,主要视其分析对象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比值是否合理,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2坚持防水工程招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推行招标制度由来已久。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味压低工程发包价格随之引发降低防水材料质量标准、偷工减料等情况;二是招标行为不规范,不少工程没有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
尤其在评标过程中,对防水队伍的资质、技术能力、工程业绩等考虑较少,有的防水施工单位中标后随即转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商品住宅已成为消费的重点。
既然是商品,有时就难免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即在保修期内如发现质量问题,应由建设单位查明责任,暂时无法落实责任的建设单位也应先行解决,待质量问题的原因查清后,再由责任方承担相关费用。
2.3推行标准化管理,创建无渗漏工程
建筑防水工程推行标准化管理,是由防水工程的现状和自身的
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水工程逐步由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企业内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必须遵循这方面的客观规律,并从整个企业的内外条件综合进行研究。
如果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那么防水工程就是一个分系统,而这个分系统又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防水工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把防水工程的功能系统(设计条件)与作业系统(施工过程)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科学、高效地达到预定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琳昌叶筠编著. 建筑物渗漏水原因与防治措施[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109-110.
[2]陈红领主编.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