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发光材料的基础知识

1-发光材料的基础知识


机械发光(triboluminescence,如球磨)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 声发光 (sonoluminescence ) 热释发光 (thermoluminescence ) 放射线发光 (radioluminescence )
激活离子的选择条件:具有未黄:等离子体元素(电压的作用下发生气体放电) 蓝紫:基质元素
图1-5“发光元素周期表”
1.1.4 发光材料分类: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通常为紫外线)
按被激发的 方式可分为
电致发光(elctroluminescence,电压 ) 阴极射线发光(cathodoluminescence,电子束) X射线及高能粒子发光(x-ray luminescence))
能级图(energy level diagram):按照微观粒 子(原子、离子、分子或某些基团等)体系容许具有的能量大小, 由低到高按次序用一些线段表示出来。光谱是能级之间跃迁的宏观 反映。(能级的数目是无限的)
图1-12
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所处能量状态的符合,称为光谱 项,通常表示为2S+1LJ (L总轨道量子数,L为0.1.2.3.4.5…数 值,分别用S,P,D,F,G,H…表示,S总自旋量子数,J总角动 量量子数)。 如Pr3+,最外层有两个自旋平行的f电子,基态光谱项3H4
6 能级图(energy level)
原子有许多轨道,不同轨道的电子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 形成不同的能级( energy level),能级具有分立性.
基态(ground state) :能量最低的平衡状态,原子核外电子都 位于离核最近的相应轨道旋转。
激发态 (excitation state):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 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微观粒子均存在跃迁回 基态的可能性,因为激发态不是最稳定的状态。 能级简并 (degeneracy of energy level):在某些情况下,对应于某 一能量E的能级,微观体系可以有n个不同的状态,称为能级简并 . 能级分裂 (split of energy level):微观体系在电场、磁场作用下,使 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成n个能级的现象 .
几个概念
吸 光 度
图1-7 吸收光谱
被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波长、波数和 能量eV)
吸收光谱以被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波长、波数和能量eV)为横坐 标,吸光度D或、log为纵坐标,给出分子对具有不同能量光 子的吸收特性。
图1-8
2 漫反射光谱(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um)
发光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它和晶体内部的缺陷结构、能带结构、 能量传递、载流子迁移等微观性质和过程密切相关。
基态:能量最低的平衡状态
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吸收一 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 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
卤粉Ca5(PO4)3F:Sb3+, Mn2+
1.1.3发光材料
1 发光材料简介: (1) 自然界中的发光材料 (2 ) 17世纪开始,发光现象称为实验科学的研究对象 (3 ) 1852年,光致发光第一个规律-Stocks定律提出 (4) 1867年,红宝石的光谱特性 (5) 1878年,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和核辐射的发现 (7) 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子的概念揭示Stocks规律的意义 (8 )1913年,波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发光学的理论基础 (9) X射线激发的CaWO4医用照相,寻找钨矿,以及其它类 发光材料在显示、照明等方面的广泛医用
1240 ( nm)
= 1.24 × 10-4 × w (cm-1)
w (cm-1) =
107 (nm)
= 8064.5×E (eV)
1.1.2 发光
发 光 =明 亮(?) 白炽灯---钨丝通电加热到2000 ℃左右产生---热辐射。 热辐射:是一种普遍现象,与物体受热后有较高的温度有关,是固体晶
2. 含氧酸盐,如硼酸盐,铝酸盐,镓酸盐,硅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钼酸盐和
钨酸盐以及卤磷酸盐等。 3.稀土卤氧化物(如LaOCl,LaOBr),稀土硫氧化物(如Y2O2S,Gd2O2S)等

激活剂
激活剂:激活剂掺入到基质中后以离子形式占据晶体中某种阳离子格位构
成发光中心,因此激活离子又被称作发光中心离子。激活离子的电子跃迁是
Pr3+ S=1 磁量子数m分别为3,2,L=5,H表示 轻稀土J= =︱L-S︴ = 4
7 Stokes 定律和反 stokes 发光(anti-Stokes’ luminescence Stokes law:发光材料的发射波长一般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 ,即发光的光子能量必然小于激发光的光子能量,激发光波 长(或能量)与发射光波长(或能量)之差称为Stokes位移。
第1章 发光材料的基础知识
1.1 发光基础 概念

1.2 发光材料的主要特性与规律
1.3 能量的传递和输运
1.4 光与颜色
1.1 发光基础概念
1.1.1 光与电磁波辐射
光的本质:电磁波
图1-1 电磁波频谱
紫外辐射(ultraviolet)10nm-380 nm

可见 (visible) 380nm-780 nm
为稀土荧光粉.
作为基质化合物至少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 基质组成中阳离子应具有惰性气体元素电子构型,或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 2. 阳离子和阴离子都必须是光学透明的; 3. 晶体应具有确定的某种缺陷。
已用作基质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 1. 氧化物及复合氧化物,如Y2O3,Gd2O3,Y3AI5O12(YAG),SrTiO3等;
2R
K
S
Kubelka–Munk function
图1-9 漫反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3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激发光谱是通过测量荧光材料的发光能量随波长(或频率)变化 而获得的光谱,反映的是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引起的荧光的相 对效率。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是有差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被吸收 的光的各个波长都能起激发作用。激发光谱对分析发光的激发过程 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单晶发光材料,经过适当光学加工后(如切割,抛 光),直接可以测其吸收光谱(考虑反射的损失)。对于
多晶粉末发光材料,需测定其漫反射光谱。
漫发射:光线照到粗糙表面时,光线向四面八方散射和反射。 漫发射率:指反射的光子数占入射光子数的百分数。
漫发射光谱:漫反射率随入射波长(或频率)变化的谱图。
2 ( 1 R ) F (R)
图1-10 (Ba,Ca,Mg)10(PO4)Cl2:Eu2+的激发光谱(a)和漫反射光谱(b) 最强激发谱峰位于365nm,而漫反射率最低处却在240~340nm之间
4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um)
发射光谱表示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发射光谱不仅 与激发光的强度及波长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反映激活离子的电子跃 迁,有时还反映出激活离子所处的晶格位置---结构探针。
1 光致发光
(1) 定义:用紫外线、可见光或红外线激发材料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2) 材料分类:荧光灯用发光材料、LED发光材料、PDP(Plasma Display Panel)用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和上转换发光材料。
(3) 实用材料:荧光灯用红粉Y2O3:Eu3+ 、 绿粉
CeMgAl11O19:Tb3+ 、蓝粉BaMgAl10O17:Eu2+;LED用(Y1aGda)3(Al1-bGab)5O12:Ce 3+
红外辐射 (infrared)〕 780 nm-1 mm 表 1 -1各种可见光色对应的真空中的光波波长(nm)
紫光 光色 波长 380420
蓝光 420490
天蓝 490500
绿光 500550
黄绿 550570
黄光 570590
橙光 590620
红光 620760
E = hν = hc/λ
E (eV) =
;PDP用 ZnSiO4:Mn2+ 等。
2 电致发光:
定义:电场直接作用在物质上所产生的发光现象,电能转
化为光能,是一种主动发光性冷光源。
分类:注入式发光和本征型发光(高能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
图1-6 注入式电致发光模型
1.2 发光材料的主要特性与规律
晶体材料都呈现一定规律的周期排列,内部原子存在较 强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能级的变化,许多相近的能级 构成能带。 许多重要的发光材料大部分都是选择在基质中掺入微量 杂质,使得基质晶格的规则排列被破坏,从而形成缺陷 能级,当外部光源照射时,电子就会在各种能级间跃迁 ,从而形成发光现象。 掺杂到基质晶格中的激活剂的价态、在晶格中的位置、 激活剂周围的情况,是否有共激活剂等,决定发光中心 的发光特性。
发光材料定义:发光体,是一种能够把从外界吸收的各种形
式的能量转换为非平衡光辐射的功能材料。
发光材料组成: 基质:发光材料中的主体物质
激活剂(发光中心):掺入的
杂质,决定材料的发光性能
荧光粉:一定的激发条件下能发光的无机粉末材料,一般指的
是粉末晶体,也称为磷光体(phosphors),含有稀土离子的则成
8 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当配体逼近中心原子时便在中心原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静电 场 (称为配位场或晶体场),配体与中心原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为静电作用力。因此晶体场理论在本质上就是静电相互作用理论。 晶体场理论是研究过渡族或稀土元素(络合物)化学键的理论。它在静 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量子力学和群论(研究物质对称的理论)的一些 观点,来解释过渡族元素和镧系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着重研究配位 体对中心离子的d轨道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