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水质第7章++氧化还原与消毒
大学水质第7章++氧化还原与消毒
7.1 概述 四、消毒
定义:将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organisms)灭 活,使之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人体内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 病菌(bacteria)、原生动物胞囊(protozoan oocysts and cysts)、病毒(viruses)(如传染性肝炎病毒、脑膜 炎病毒)等。
7.1 概述 四、消毒
氧化剂消毒: • 氯:应用最广;卤代副产物;不适用预氧化 • 臭氧:杀菌能力是氯的几百倍;小分子化、提高可生化性 • 二氧化氯:消毒能力高氯几十倍;现场制备;副产物亚氯酸根 • 过氧化氢:高级氧化 • 高锰酸钾:破坏有机物的不饱和键;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去除 • 高铁酸盐:高氧化还原电位;氧化、絮凝、吸附作用;稳定性低
7.3 臭氧氧化与消毒
一、臭氧的性质
• 稳定性: • 常温常压下,自行分解成O2,放热 • 浓度>25%,容易爆炸 • 在水中的分解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其在水中的分解反应:
7.2 氯氧化与消毒
• 自由性或游离性氯(free available chlorine) HOCl、OCl• 化合性氯或结合性氯(combined available chlorine) 水中所含的氯以氯胺存在时,称为化合性氯或结合氯。 • 自由性氯的消毒功效比化合性氯高得多。
7.1 概述 三、化学氧化
氧化剂在水处理中的投加位置
w 预氧化:去除水中藻类、浮游生物、色度、臭、味、有
机物、铁、锰;破坏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的 前驱物质;小分子化;破坏有机物胶体的保护作用提高混 凝效果;产生副产物。表7-2
w 中间氧化:深度处理手段,与GAC、BAC联用。臭氧 w 后氧化:消毒,灭活水中致病微生物
Ӟᛱࣁܴےျᒊ̶ᭇአԭ उ૱ᓕᓕᗑᗑ๛உᳩఘכ٭ ᦤᓕᗑ๛ጱ֟࿙̶
ਖ਼࿙ಭࣁᄁڊݗႴ ᬰݗᄁᛗႴᓕᕚ Ӥ҅ے࿙ᰁ҅පຎঅ̶ ᭇአԭܻᨶঅ̶
7.2 氯氧化与消毒
五、加氯设备与工艺 1. 加氯设备
2.加氯工艺 ᄁ ڊ
႖࿙
ے࿙
Ⴔ
7.1 概述 7.2 氯氧化与消毒 7.3 臭氧氧化与消毒 7.4 其他氧化与消毒方法 7.5 高级氧化概述
7.3 臭氧氧化与消毒
一、臭氧的性质
• 氧的同素异形体 • 色:淡蓝色(气态);深蓝色(液态) • 味:清新气味(低浓度);强烈的漂白粉味(高浓度)
• 密度:2.143kg/m3 • 毒性:有毒、腐蚀性 • 溶解度:p216表7-7
N:t 时刻活的微生物数目;k:反应速率常数;t:反应时间
N = N 0e−kt
ln Nt = −kt N0
存活率 灭活率
7.1 概述
五、消毒动力学
2. 浓度的影响(modified Chick/Watson Equation)
ln N = −k'Cnt N0
k’:比反应速率常数
ln C = − 1 ln t + 1 ln[ 1 (− ln Nt )]
表2 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消毒剂名称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 氯,mg/L) 一氯胺(总氯,mg/L)
与水接触时间 至少30min
出厂 水 中限 值
4
出厂水 管网末梢水 中余量 中余量
≥0.3
≥0.05
至少120min 3
≥0.5
≥0.05
臭氧(O3,mg/L)
至少12min 0.3
0.02 如加氯, 总氯≥0.05
→氧化剂 • 每个物质都有各自的氧化态和还原态。
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剂+氧化剂
7.1 概述 一、氧化还原基础
氧化还原能力(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能力) ―――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E0,以氢的电位值作为基准,氧化态和还原态 的浓度为 1.0M 时所测的值,由负值到正值依次排列。E0 越大,氧化
7.1 概述 四、消毒
消毒机理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破坏细胞壁; (2)改变细胞通透性; (3)改变微生物的DNA或RNA; (4)抑制酶的活性。
7.1 概述 五、消毒动力学
1. 接触时间的影响:
在一定消毒剂的浓度下,消毒速度可用 Chick 定律(1908 年)
表示:
- dN/dt = k N
使形成的余氯全部为游离性余氯,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的一种确定加氯量的方法,也叫过量加氯法。
氯氧化与消毒
四、加氯点 რ
Ⴐڵٽಭےے࿙҅ṛႰ ٽපຎ̶ᭇአԭ୮॒ቘތᚣ Ӟᕆྠျᨶᒊጱṛᜋଶ̶ܻ
ᄁےڹ࿙ Ⴐٽ
ဃႚ
ᬦᄁ ᄁےݸ࿙
城市管网
ԫᕆျᒊ Ⴔ
ᓕᗑӾ᭔ے࿙
停 留时间。
7.2 氯氧化与消毒
一、氯的性质
色:黄色 味:刺激性
密度:3.2kg/m3,极易压缩成琥珀色的液体 溶解度:7160mg/L(20℃、98kPa) 常温常压下易气化(吸热反应)
7.2 氯氧化与消毒
二、氯消毒原理(分两种情况) 1、原水中不含氨氮
氯溶于水,发生下列反应:
Cl2 + H2O ⇔ HOCl + H+ + ClHOCl ⇔ H+ + OClHOCl 和 OCl-的比例与水中温度和 pH 有关。 pH 高时,OCl-较多。 pH>9,OCl-接近 100%。
7.2 氯氧化与消毒
• 氯氨的消毒也是依靠HOCl。只有HOCl消耗得差 不多时,反应才会向左移动。
• 因此,有氯胺存在时,消毒作用比较缓慢。 • 如氯消毒5分钟,杀灭细菌99%以上,而用氯
胺消毒,相同条件下仅杀灭50%。 • 三种氯胺中,二氯胺消毒效果最好,但有嗅味。
三氯胺消毒作用极差,且有恶嗅味。
• Hғશᅩ • Bғರᅩ
• OAྦྷғӾᨶ࿙ၾᘙ̶ط
• AHྦྷғ࿙Ө࿕ݍଫ҅ํ֟࿙ ਂࣁ҅ํӞਧၾྰපຎ҅֕֟ ࿙ԅ۸ݳ࿙ٌ҅Ԇᥝ౮ړฎ Ӟ࿙࿕̶
• HBྦྷғՖᆐฎ۸ݳ֟࿙҅ ے࿙ᰁᖀᖅी҅ے࿙࿕ᤩ࿔۸ ౮ӧ᩸ၾྰ֢አጱ۸ݳᇔ҅֟ ࿙ݍᘒٺ̶
7.1 概述 四、消毒
消毒简史
w 1854年 John Snow 在伦敦发现霍乱(cholera)
与饮用水密切相关。
w 1881年 Koch 发现氯可以杀死细菌 w 1902年 比利时的Middleheike市首次在公共水
处理中采用氯消毒
7.1 概述 四、消毒
消毒方法 • 化学药剂(氧化剂等) • 物理法(热和光、紫外线消毒) • 机械法(格网、膜) • 辐射(γ射线、电子束)
7.2 氯氧化与消毒
三、加氯量 加氯量=需氯量+余氯 需氯量: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
物质所消耗的部分。 余氯: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再度繁殖而在消
毒处理后水中维持的剩余氯量。余氯出厂水接 触30分后余氯不低于0.3mg/L;在管网末梢不 应低于0.05mg/L。
7.2 氯氧化与消毒
加氯量与余氯的关系: 1.一般情况 ① 水中无细菌、有机物和还原
2NH2Cl + HOCl ⇔ N2↑ + 3HCl + H2O
• BCྦྷғBᅩզڊ҅ݸሿᛔኧ ֟࿙̶
7.2 氯氧化与消毒
折点氯化 • 峰点H时余氯最高,为化合性余氯,消毒效果差 • 加氯量超过折点B的需要量:折点氯化 • 当原水游离氨<0.3mg/L时→→加氯量控制在折点后。 • 当原水游离氨>0.5mg/L时→→加氯量控制在峰点前 • 折点加氯法——控制加氯量在余氯曲线中折点之后,
当物质浓度不为 1.0M 时可用能斯特方程计算: E=E0 + RT/nF ln [氧化态]/[还原态]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F:法拉第常数;n: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7.1 概述 一、氧化还原基础
有机物: 难以用电子的转移来分析(因为涉及到共价健,电子的移动很复杂, 只是发生电子云密度变动)
• HOCl和OCl-的相对比例取决于水温 和pH值,相同水温下,pH值越低, 产生HOCl越多,消毒效果越好。
7.2 氯氧化与消毒
二、氯消毒原理(分两种情况) 1、原水中不含氨氮 会发生如下反应: NH3 + HOCl ⇔ NH2Cl + H2O NH2Cl + HOCl ⇔ NHCl2 + H2O NHCl2 + HOCl ⇔ NCl3 + H2O 其比例与pH有关。 pH>9,一氯胺占优势 pH为7时,一氯胺和二氯胺同时存在。 pH<6.5时,二氯胺 pH<4.5 三氯胺
性物质:见关系曲线① • 加氯量=余氯 ② 水中有机物较少,且主要不
是游离氨和含氮化合物: 见关系曲线② • 投氯量超过需氯量就会出现 余氯,需氯量满足以后就是 余氯。
7.2 氯氧化与消毒
2̵ರᅩے࿙ғ ୮ӾጱວᇔԆᥝฎ࿕ ࿘۸ݳᇔ҅ఘ॔٭̶
ᥠے࿙ᰁӨ֟࿙ጱىᔮใᕚ
性越大,如:
E0/(S/S2-)=-0.428V E0/(Cr2O72-/2Cr3+)=1.33V E0/(Cl2/2Cl-)=1.36V E0/(MnO4-/Mn)=1.51V
反应是否进行的判断指标:
E =E -E 0 反应
0 还原反应
0 氧化反应
当该值为正值时,反应能进行。
7.1 概述 一、氧化还原基础
二氧化氯(ClO2,mg/L) 至少30min 0.8 ≥0.1
≥0.02
7.1 概述
四、消毒
评价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表3 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
指标
限值
1、微生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