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体现两个差异(1)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
2.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1)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总结不同模式中,三项指标的特点如下表所示:类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Ⅰ原始型高高低Ⅱ传统型高低高Ⅲ现代型低低低(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③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温馨提示(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除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影响外,与传统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婚俗等地域文化也密切相关。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最多)(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四、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全析考点一|人口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特征很重要,切实要记牢。
②定量描述:(3)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所示:老龄化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全析考点二解决我国目前人口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全析考点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3.社会因素(1)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2015·朝阳区测试)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A.①时期和④时期B.②时期和①时期C.③时期和④时期D.④时期和②时期2.(2014·福建高考)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3.(2015·保定模拟)读某城市2014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题目该城市2014年的人口容量为()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4.(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与2009年一样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5.(2015·海淀调研)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1)~(2)题。
(1)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③来京务工人员④外国留学生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生态环境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第二讲____城_市_化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加速阶段,速度快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全析考点一|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1.(2013·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1)~(2)题。
时期/年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6.49 5.72 6.22增长率/%城市人口年均3.774.28 3.79增长率/%(1)1985~2011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解析:(1)C(2)D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第(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2.(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1)D(2)B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