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现代古诗创作

关于现代古诗创作

关于现代古诗的创作
诗被称为“文学之祖,艺术之根”,是由诗人按照特定的韵律和音节要求,将丰富的情感凝练于方寸之间的一种艺术文体。

“诗”与“歌”情同兄弟。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诗以言情,歌以咏志。

”狭义上讲,诗诗一种文学体裁,但从广义来说,诗是人的感情在音乐上的升华。

诗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哲学的美,宗教的美。

来源于自然,作用于心灵。

诗人作诗,是对美的追求,是对情感的抒发。

美与情感不分高低贵贱,诗与诗的区别仅仅是体裁与艺术层次。

不论古体诗,亦或现代自由诗,诗的内涵没有高下之分。

强辩美丑者,盲人摸象尔。

古体诗作为一种先辈中国人的经典之作,引得无数后人竞相模仿。

像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就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

(“词”属于古诗中的“杂言,长短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歌的变迁
古诗的创作主要有四大要素:押韵、四声、平仄、对仗。

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古人对古诗的创作要求是不同的。

南北朝之前,诗的题材多取自民歌,因此诗的格式是很自由的。

按音律来讲,《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统称为“古体诗”。

到了唐代,官方对科举中的诗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按照唐朝的官方语言,颁布了《唐韵》,明确地对诗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作出严格规定。

无论科举或是民间诗作,都必须按照《唐韵》的要求成诗。

此后的诗无论绝句亦或律诗,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需要注意的是,《唐韵》的基础是魏晋时期兴起的音律书籍,参照则是唐代的日常用语。

也就是说,虽然官方对诗作有严格规定,但是没有超出当时的“普通话”范围。

这样不仅能快速形成一套对诗作的审美标准,也能在国内外快速普及这一文学体裁,提高民众对文化的需求。

唐代之后,地域和人民组成复杂,各种语言充斥与融合,政治上已经不具备推广统一的文化条件。

因此,宋朝不仅在韵律上参照宋代口语特点重新编纂新标准《广韵》,而且在对诗作的创作上进一步降低要求,古体诗之一的“长短句”也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成为“词”。

后来到了苏东坡的时代,更是脱离了词牌对配曲的束缚,成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外的一种文学体裁。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诗的创作不是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

不论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创造力的发展,都会对诗的创作产生影响。

到了现在,如果依旧抱着旧韵律来作古诗,只会让诗作不和谐,既死板,又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所以,现代人写古诗,应该按照现代的韵律,参考现在的语言。

古代的韵律与格调,只适合用来研究古文学,于后世文学发展无益。

现代的诗作要求
一、押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在于达到声韵和谐,同类的音乐构成了回环效果,更容易激发人的情感。

上面说到了,古人对诗作的韵律要求十分严格。

尤其是韵脚,必须在同一韵中。

例如:上平韵的第一韵“冬”(取第一字为标题)。

一冬:东通同桐童中忠终冲虫崇戎融丛公工功宫红鸿洪翁隆胧蓬蒙朦风枫冯雄穷
陈子昂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中,标记有下划线的字必须压同一韵“一冬”行,不得有例外。

《广韵》中对韵律的要求,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206韵部,上面的例子“一冬”,便是属于上平声的一个韵部。

韵部即是押同一韵的字的集合。

现在在普通话中,不需要参考古人的标准了,但是为了韵律的美感,还是要讲究押韵。

相对的,要求宽泛很多,只要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韵母都可以押韵。

比如:eng、ing、ong,带这三个韵母的平声汉字就可以押韵,完全可以突破古人的标准,进行搭配混用。

再者,古四声中的“去声”今天几乎已经不存在,不论诗创作还是诵读都可以无视“去声”字。

二、四声
古代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实际上只沿用到宋代。

宋代民族融合,政局不稳,语言自然优先适应大众需求,逐渐形成了类似今天汉语的新四声。

到了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唐代的语言基本已经面目全非。

到了近代,汉语基本已经形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新四声,入声早就不复存在。

前文也说过,现代人仿写古诗,必然要用到现代口语。

追求古老且早已消亡的“古四声”,只是不合时宜的反古行为,根本不利于传播和鉴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但鉴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结果,辨别四声很容易,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平仄
古代诗人将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声、去声、入声则是“仄”。

按照汉语最终的演化,现在的“平”就是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

要仿写古诗,就要先了解古诗的构成原理。

这里以律诗为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
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属于“仄”)
这个例子只是对平仄的要求之一,类似的限制还有很多,对于作诗的人来说,平仄恐怕是最难的地方。

有人就说了,既然现代人写诗,不必拘泥于古法,还讲究平仄做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过,诗是一种音乐美。

平仄就是起到了音乐中高低起伏的作用,不分平仄的句子犹如痴儿说梦话,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有人就总结出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样的划分很片面,有违平仄的要求,却给我们创作提供便利。

在平仄混搭的基础上,自行决定平仄的位置,同时兼顾文字的内容、音乐的和谐。

这样就考校了一个人的文学基础和音乐基础,决定了诗歌的艺术级别。

其实,古代诗人也意识到了不论韵律还是平仄,都对真正艺术创作有极大的束缚。

因此,先后有诗人倡导“古风”。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非常适合抒发情感,调用修辞,大胆想象。

本文便是倡导模仿“古风”来创作古诗。

四、对仗
诗歌可以理解为长的对联。

对联对文字中的对仗词语要求十分严格,像名词(指代方位等)、形容词(大小颜色等)、动词、数量词等等。

像名词对仗,最好是同类事物相对,近义词或反义词相对。

对仗中用到典故,也要人对人,地点对地点。

这些无论古代现代,要求一样严格。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

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所以说绝句不一定对仗,不必为了对仗的美观强行堆砌辞藻。

诗与文化
无论是谁,恐怕都能感觉到诗的没落。

古人以学诗、作诗、咏诗为雅事,以成为诗人、诗入典籍为荣光。

诗歌还被列为华夏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首,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现在,诗歌缺乏教育的基础,更不能带来市场利润。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教育与传统文化沦为敲门砖与铺路石。

扭曲的价值标准更是无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是看重门路和金钱。

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只会是缺少自尊心与凝聚力的行尸走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