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简答,论述

石油地质学简答,论述

1石油与固体矿产有何不同
(1)油气的可流动性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地并非是其成藏地,固体矿产基本上是生成地就是其储存地。

(2)固体矿产可在地表及近地表找到,而油气易被氧化,当其达到地表层会被迅速氧化掉,所以在地表只能找到油气苗或沥青脉,找不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油气大多深埋在地下。

(3)固体矿产形成后不易被破坏,所以对保存条件要求不高。

而油气藏形成之后,很易被破坏,如分子的扩散、水动力的冲刷、断裂的破坏、构造运动影响、岩浆活动及温度、压力的变化等均会破坏原生油气藏,或改变其性质。

2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
1长期稳定下沉大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
2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
3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
4低能、还原性岩相古地理环境
5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3影响碳酸盐岩溶孔和溶洞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1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碳酸盐岩溶解度与其成分的Ca2+/Mg2+比值、粘土含量、组构及构造等因素有关。

2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是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3地貌、气候和构造的条件
4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化对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起改善作用。

5重结晶作用。

4裂缝发育的岩性因素
1决定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脆性。

影响岩石的脆性的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层厚、组合、成岩后生变化等。

2泥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岩石的脆性,减弱裂缝的发育。

3硅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硅质含量增加,会加强岩石的脆性,有利于裂缝的发育。

4杂质含量产生的影响:质纯粒粗的碳酸盐岩脆性大,易产生裂缝,并且开缝较多。

除此之外还与岩层的厚度、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等有关。

5油气藏的概念和它的基本特点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1同一要素控制
2单一储层内
3统一压力系统
4统一油、水界面
6油气富集条件
1充足的烃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圈闭的有效性;
4必要的保存条件;
7裂缝性油气藏的成因和基本特点
在各种致密、性脆的岩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不具备储集油气的条件。

但由于构造作用,加上其它后期改造作用,使其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a.油气藏常呈块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8油气藏必要的保存条件
1地壳运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1)地壳抬升,盖层遭受风化剥蚀,盖层封盖油气的有效性部分受到破坏,或全部被剥蚀掉,油气大部分散失或氧化、菌解,造成大规模油气苗。

2)地壳运动产生一系列断层,也会破坏圈闭的完整性,油气沿断层流失,油气藏破坏。

3)地壳运动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的圈闭溢出点抬高,甚至使地层的倾斜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圈闭的完整性,导致油气重新分布;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的影响
岩浆活动时,高温岩浆会侵入到油气藏,会把油气烧掉,破坏油气藏。

3水动力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水动力强,可以将油气冲走,携带氧气使石油变质,水洗作用使原油变稠
4生物降解作用
油气藏埋藏较浅,微生物有选择性地消耗某些烃类组分,使原油变稠
9次生油气藏的概念和它的形成情况
原有油气藏在外力作用下遭受破坏,呈分散状态的油气遇到新的圈闭条件又重新聚集,形成的新油气藏。

1地壳运动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使它丧失了或减弱了对油气聚集的能力。

因而油气发生再运移重新聚集成藏,这主要是断裂作用造成。

2地壳运动未破坏圈闭的完整性,但使溢出点抬高或使其有效性变差,就会使油气藏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逸出,在新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新的油气藏。

3水动力冲也可使油气藏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

论述
1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特征比较
砂岩碳酸盐岩
原始孔隙类型粒间孔隙为主以晶间、粒间为主,还有其它类

最终孔隙类型仍为粒间孔隙以次生为主,类型复杂多样储集物性的影响与岩石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受次生变化影响
大小、形状、分布比较均匀变化很大,极不均匀
裂缝的作用不起重要作用影响极大
渗透性与有效孔隙度关系一般随渗透率增长有效孔隙度增

二者变化很大、关系不密切
2地温场与油气成藏关系
1地温对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有决定性作用(1分)
地温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1分)
地温低或多次上升剥蚀:可延缓烃源岩热成熟(1分)
2地温增大,利于油气的运移(1分)
有助于形成异常高压,促使排烃。

(1分)
流体粘度降低,利于二次运移。

(1分)
温差:可导致热对流运移。

(1分)
3对油气藏烃类相态的影响(1分)
成藏后,若温度高,油相向气相转化,油质变轻,若温度降低,油质变重(1分)4利于油气生成和保存的地区:年轻的热盆地和古老的冷盆地。

(1分)
3地应力场与油气生运聚保的关系
1地应力场形成、演化:
控制构造背景和沉积相的发育
影响油气运聚成藏、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

2地应力作用:
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提供圈闭、控制油气运聚。

形成的储层裂缝、断层:提供良好油气运移通道,改善储层物性
3地应力场性质:
控制有机质成熟演化的力学化学效应。

影响烃源岩和储集岩微裂缝、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分布。

4地应力场特征:
影响油气运移方向、通道及强度
地应力场变化直接引发流体运移。

4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适用条件及规律、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10分)
条件:在静水条件下,同一渗透层相连的多个圈闭的溢出点海拔依次递增,且由单一油气源供油气
由差异聚集原理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或结论
1)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

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的聚集天然气的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的有效圈闭。

3)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油和气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和气。

4)所形成的纯气藏、纯油藏、油气藏的数目,取决于供烃的充分程度、所供烃类性质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

差异聚集作用是否充分取决于下列条件:
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即要求具区域性的地层倾斜,储集层岩相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相连通的圈闭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供应。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5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