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复习要点
1.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
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
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2.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婴儿.可见在此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过程,像这种在生殖过程中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因此,“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原理是有性生殖.克隆即无性繁殖,其理论基础为细胞全能性
3.乙肝病毒:
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此现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绝。
2.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也就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4.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
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
病毒复制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都解释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这种在肝细胞膜上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可造成细胞的损伤和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另一方面,肝细胞受损伤坏死后要通过肝纤维组织来修复,通过反复修复后可引起肝纤维化发生,肝纤维化重了可以转为肝硬化。
如果基因突变后可以引起肝癌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的治疗最有效的就是抗病毒治疗,另外就是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
1.休息
在病情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至静止期可从事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正常工作,但应避免过劳,且须定期复查。
2.中药治疗
可因地制宜,采用中草药治疗或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急性肝炎的治疗应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
热偏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或龙胆草、板兰根、金钱草、金银花等煎服;
3.营养应进高蛋白饮食
热量摄入不宜过高,以防发生脂肪肝;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4.抗病毒药物治疗
(1)α-干扰素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2)干扰素诱导剂
(3)阿糖腺苷
4.流感病毒:
1.提高自身免疫力。
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抵抗病毒。
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应劳逸结合,过分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病毒性感冒。
加强营养,均衡饮食,饮食宜清淡,要多食富含高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儿童不宜进食冷饮
2.注意卫生
情节卫生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
勤洗手、洗澡,勤换衣,勤晒被褥,房间经常通风。
身边如有感冒患者,注意保持距离!感冒高发季节,尽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
3.学习相关知识
了解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防治,发现感冒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多喝水。
流感病毒侵袭的目标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则会引起胃肠型流感。
病毒侵入体内后依靠血凝素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经过吞饮进入胞浆;进入胞浆之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个节段在胞浆内编码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质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非结构蛋白等构件;基质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等编码蛋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组装M蛋白和包膜;在细胞核内,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断复制并与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组建病毒核心;最终病毒核心与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结合,经过出芽释放到细胞之外,复制的周期大约8个小时。
反应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毒感染还会诱导干扰素的表达和细胞免疫调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应,包括高热、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代谢的毒素样产物以及细胞坏死释放产物也会造成和加剧上述反应。
由流感造成的继发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2.得到相应的B淋巴细胞;
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4.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
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6.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
作为检验医学实验室的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以其特异性强、纯度高、均一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分析、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
并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化试剂盒的发展。
应用单克隆抗体制作的商品化试剂盒广泛应用于:
①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的检测;②肿瘤抗原的检测;③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的检测;④激素测定;⑤细胞因子的测定。
2.蛋白质的提纯
3.肿瘤的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显像技术
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
端粒酶是使端粒延伸的反转录DNA合成酶。
端粒酶在细胞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其逆转
录酶活性复制和延长端粒DNA来稳定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
5.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端粒酶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
即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的次数增加。
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克隆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
端粒酶:一种由催化蛋白和RNA模板组成的酶,可合成染色体末端的DNA,赋予细胞复制的永生性
端粒酶在细胞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其逆转录酶活性复制和延长端粒DNA来稳定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
近年有关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表明,在肿瘤细胞中端粒酶还参与了对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基因组稳定的调控过程。
与端粒酶的多重生物学活性相对应,肿瘤细胞中也存在复杂的端粒酶调控网络。
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翻译后水平对端粒酶活性及功能进行调控,则是目前研究端粒酶调控机制的热点之一。
6.亚健康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预防或自愈。
主要措施如下。
1改变生活习惯生活紊乱如起居无常、娱乐无度、劳逸无序、嗜烟酗酒以及潮湿、噪声污染等不良生活方式与环境,都很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要科学的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证身体健康,减少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不良因素。
4.2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活动或者活动不足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导致很多不适,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各种不良因素侵袭,减少躯体生命的偶然性和暂时性,可有效防止亚健康。
因此,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打拳、做操、跑步等,对于健康促进十分重要。
4.3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许多人不重视或不吃早餐,易使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大脑缺氧,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严重的可导致情绪抑郁、心慌乏力等不适;长期吃过酸过碱的食物,易引起身体的不适;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均能导致生理和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因此,坚持一日三餐,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为主,注意品种多样,酸碱搭配。
4.4 稳定思想情绪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神是人体的主宰,强调情志因素可以影响机体的健康。
日常生活中思想情绪变化过大,无论是负性情绪悲、怒过度,还是正性情绪喜、乐无常,都会降低人体免疫力,甚至诱发一些疾病。
因此,保持心平气和、精神愉快、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身体健康,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