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车间级安全培训 -
企业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义务)
❖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 第三章 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 第十三条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新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 换工、协议工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 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方能 安排上岗作业。 ❖ 第十四条 加工、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 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 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 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 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应急处置等知识和技 能。
三、车间主要危险因素
空压站岗位
❖ 高温高压蒸汽泄漏——灼烫 ❖ 润滑油洒落到蒸汽管道——火灾 ❖ 分汽缸老化或未按期检验——泄漏或爆炸 ❖ 设备运转或气流噪音——噪音聋 ❖ 设备润滑不良——设备事故
锅炉岗位
❖ 高温高压蒸汽泄漏——灼烫 ❖ 锅炉未按期检验——泄漏或爆炸 ❖ 柴油储罐及管道违章动火——火灾 ❖ 过热器和汽包压力.温度超标,处理不及时—
—锅炉事故 ❖ 水位计不清晰,影响水位控制与调节——锅
炉爆炸 ❖ 冷渣机水冷套破裂——爆炸
锅炉岗位
❖ 氨水储罐泄漏——中毒 ❖ 高温、热辐射——烫伤 ❖ 高空作业无安全防护措施——高处坠落 ❖ 负荷调整不当冒黑烟——污染环境
冷冻岗位
❖ 操作酸碱或药剂防护不当——灼伤 ❖ 蒸汽泄漏——烫伤 ❖ 违章动火——火灾 ❖ 高空操作——高处坠落 ❖ 联轴器无防护或防护不当——机械伤害 ❖ 冰盐水操作——冻伤
2#汽机岗位检修阀门时, 包装箱替代登高工具,
因使用包装箱替代登高 因包装箱损坏,导致人
工具,不慎摔下,险些 员坠落
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 维修人员及安全监护人 员安全意识淡薄
维修工烫伤事件
❖ 时间:2012年5月17日上午 10时左右
❖ 事件:2012年5月17日10 时左右,×进行分气缸的操 作,在分气缸并汽过程中, 蒸汽包疏水蒸汽反串入中和 环保蒸汽管道(当时中和环 保因要求停供蒸汽,故已关 闭蒸汽包上供气阀,疏水阀 处于打开状态),导致正在 管道末进行孔板检修的两 名维修工被热水轻微烫伤。
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 2012年11月21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国务院安委会关 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
❖ 三、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九)严格落 实企业职工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矿山、危险物品等高危企业 要对新职工进行至少72学时的安全培训,建筑企业要对新职 工进行至少32学时的安全培训,每年进行至少20学时的再 培训;非高危企业新职工上岗前要经过至少24学时的安全培 训,每年进行至少8学时的再培训。企业调整职工岗位或者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要进行专门的安 全培训。
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生产经营 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已经2005年12月28日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 第三章 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第十四条加工、 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 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 安全培训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根据工作性质 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 安全操作、应急处置等知识和技能。
溴化锂制冷机组北侧阀门时,因从扶梯上摔 下,致左脚跟骨骨折
五、安全管理知识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曾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 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 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 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 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 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 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对于不同的生产过 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 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 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 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 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自身安全需要
❖ 1)接受车间级安全教育是从业人员法律规定的义务 ❖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熟悉有关安全生
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 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预防事故、控制职业危害和 应急处理的能力。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 上岗作业。 ❖ 2)有助于员工了解新车间的基本概况、车间的危险、危害 因素及掌握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 ❖ 3)有助于自身安全的需要。 ❖ 4)为进入运行岗位做好铺垫。
❖ 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 企业责任 ❖ 员工自身安全需要
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 1日起实施,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正。
❖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 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 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 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不违章一次,不疏忽一次,不侥幸一次,不放松一次
新员工车间级安全教育
2020/4/13
欢迎加入××车间大家 庭
本培训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讲解
❖ 1、车间概况 ❖ 2、为什么要进行车间级安全教育 ❖ 3、本车间主要危险因素 ❖ 4、车间历年事故(事件)回顾 ❖ 5、安全管理知识 ❖ 6、安全技术知识
一、车 间 概 况
供水岗位
❖ 操作酸碱或药剂防护不当——灼伤 ❖ 蒸汽泄漏——烫伤 ❖ 违章动火——火灾 ❖ 高空操作——高处坠落 ❖ 联轴器无防护或防护不当——机械伤害
变电岗位
❖ 6KV配变清扫卫生误碰母线——触电 ❖ 电气操作未落实安全措施或安全措施落实不
到位——触电 ❖ 高压室内工作误走停电间隔——触电 ❖ 绝缘工具绝缘电阻小——触电 ❖ 开关柜内间隙小——触电 ❖ 登高作业防护措施不完善——高处坠落
❖ 原因分析 ❖ 蒸发器老化严重 ❖ 不明物质进入蒸发器 ❖ 公司、车间相关人员安
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生 产轻安全的情况 ❖ 侥幸心理 ❖ 氨泄漏现场应急处置预 案需要完善,员工培训 需要加强。
维修工坠落事件
❖ 时间:2012年5月11日 ❖ 原因分析:
❖ 事件:2012年5月11日, ❖ 检修过程中安全措施不 维修工段一维修人员在 到位,使用强度较差的
❖ 原因分析:
❖ 疏水管道共用一排放母管
❖ 关键、危险设备操作时安全措施 不到位,未关闭去环保疏水阀。
❖ 蒸汽管道进入用户厂房前,未安 装阀门
❖ 在蒸汽管道检修作业,安全防范 措施及安全监护不到位
操作人员坠落事故
❖ 时间:2012年6月1日17时左右 ❖ 事件:2012年6月1日17时左右,××在操作
企业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义务)
❖ 2012年11月21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国务院安 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 〔2012〕10号)
❖ (九)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矿山、 危险物品等高危企业要对新职工进行至少72学时的 安全培训,建筑企业要对新职工进行至少32学时的 安全培训,每年进行至少20学时的再培训;非高危 企业新职工上岗前要经过至少24学时的安全培训, 每年进行至少8学时的再培训。企业调整职工岗位 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要 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
维修岗位
❖ 电气焊工具不完好——触电、火灾、爆炸 ❖ 个体防护不到位——触电、机械伤害 ❖ 高空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高处坠落 ❖ 砂轮机使用不当——机械伤害 ❖ 检修时体位不当或用力过猛——扭伤
四、事故(事件)案例回顾
❖ ×车间 ❖ 近年来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或事件
动力外管网火灾事故
❖ 时间:2001年5月15日上午7时50 分左右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 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 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 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 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 是由于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 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 因于人。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 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 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 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 碾死。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 用已有数年之久。查阅四年病志(急救上药记录), 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 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这一事 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 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 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 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车间级安全教育的内容
❖ (一) 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 (二) 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 ❖ (三) 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 (四)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 (五)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 (六)本车间(工段、区、队)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 ❖ (七)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 (八)有关事故案例; ❖ (九)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 作业人员无 特种作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