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九种体质及养生方法

中医九种体质及养生方法

医者章汪楼Dr说: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及养生要义引言: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作者简介:王琦,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养生专家,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养生,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被译为日文、韩文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西方学者指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开创的中医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

”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王琦教授用诙谐风趣的语言,轻松解读国人九种体质,妙语巧析百种珍贵药方,让你在畅读之中真正了解自己身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清楚自己的体质,怎么养生?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

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吗?这本书就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密码,彻底成为保健养生的主人!这就是:科学养生,“个性化养生”,“因体施保”,“因人施养”。

享誉世界的中国体质养生学创始人王琦教授,倾35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总结,在九种体质及其保健养生方法中将为你一一解开。

这是一部彻底改变中国人健康方式的养生手册。

这是一部彻底改变国人养生观念的健康大书。

这是一部让你每天精神百倍颐养天年的养生经。

这本书能够表达的是“以人为本”,当前民众渴望养生方法,甚至对养生方法众说纷纭的时候,这本书就能起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树国医形象,扬中医正气。

体质,是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稳定的。

为什么?因为体质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因素,还有年龄、性别等可以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每一个人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体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体质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动态的可变性。

所以,体质是可以调整的。

我们在还没有生病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的体质类型和可能发生的疾病,然后及早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或改善体质的偏颇,那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否则,若不先调整好体质,即使是暂时治好了某种疾病,今后仍会复发。

因为,滋生这种疾病的体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调整而改变的缘故。

这本书已经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行业标准依据,它定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即将开创中医保健养生的崭新局面。

阴阳五行学说、藏像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附:九种体质及养生要义一、平和体质体质特征:这类人体形均称健壮,肤色润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唇舌红润,头发稠密有光泽。

性格随和开朗,精力充沛。

耐受寒热,不易疲劳,睡眠良好。

胃口不差,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形成原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即使患病也易痊愈。

保健原则:重在维护,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起居养生:生活起居顺应四季气候特点,保证充足睡眠。

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不可过度劳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饮食调养:常吃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少食油腻及辛辣食品,戒烟限酒。

进食应有所节制,不可过饥过饱。

不要偏寒偏热,少吃油盐。

药物调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且不可乱进补品,使平和质转成偏颇质。

平时可饮用四季养生茶,秋冬雪梨汤。

可坚持按摩足三里、涌泉穴等保健穴位。

精神疗养:保持心态平和,开朗乐观,与人为善,和谐上进,乐于合作,多交朋结友,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

二、气虚体质体质特征:气虚质的人多肌肉松软,语声低弱,呼吸短促,易出汗疲劳,体力劳动稍强就容易累。

性格偏内向胆小,喜欢安静,不愿冒险。

免疫力差,易患病且病情缠绵。

形成原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或年老体弱,过服泻药。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虚劳、肥胖、自汗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保健原则:益气固本,健胃补脾。

食宜甘温,药宜益气。

起居养生: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起居规律,避免过度劳动和熬夜,免伤正气。

运动要量力而行,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打太极拳等;不宜做大负荷或出大出汗的运动,避免汗出伤风。

饮食调养:宜吃性平偏温,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糯米、小米、黄豆、白扁豆、红薯、土豆、山药、胡萝卜、大枣、桂圆、苹果、龙眼肉、莲子、板栗、牛羊肉、鸡肉、鲢鱼、香菇、蜂蜜等。

少吃青萝卜、槟榔等耗气食物。

饮茶宜选红茶,不宜饮绿茶。

药膳可选用茯苓粳米粥(茯苓12克,粳米100克)、山药桂圆粥(山药100克,桂圆15克)及粳米山药莲子粥、黄芪母鸡汤、人参汤。

少吃油、盐。

药物调理:中药调补要慢慢补,不可滞伤胃气。

可酌情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太子参、西洋参等。

脾气虚宜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或参苓白术散。

肺气虚常感冒自汗宜服玉屏风散。

肾气虚宜服肾气丸。

平时可按摩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艾灸气海、百会等穴位。

精神疗养:欣赏书法、绘画、戏曲或养喂花鸟鱼虫等。

多知足,少攀比,避免过度思虑。

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和沟通,多听节奏感强、欢快、轻松、令人振奋的音乐。

保证充足睡眠,平时可闭目假想一些美好的事情。

三、阳虚体质体质特征:阳虚质人多畏寒怕冷,尤其是颈背腰腿部怕冷。

冬天手足冰凉。

皮肤偏白,肌肉不结实。

喜食热饮,稍吃凉食就感不适甚至腹泻。

大便稀溏,易患五更泻。

性格沉静内向,喜欢安静,耐夏不耐冬。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或年老阳衰,乱喝饮冷,滥用凉药。

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

易患痰饮、肿胀、咳喘、腹泻、性功能下降、痹病(关节炎类疾病)等症。

感邪易从寒化。

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保健原则:饮食宜温阳益气,起居要保暖,运动应避风寒。

起居养生: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居住环境避寒就温,多晒太阳,多泡温泉,勤泡脚。

夏天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大汗亡阳。

切忌连续熬夜损伤元气。

房事应有所节制。

冬天要选天气好的时间户外活动,避免寒冷损伤阳气。

多运动,可散步、打太极拳升发阳气。

饮食调养:多食温补阳气及甘温益气食物如牛羊肉、狗肉、鹿肉、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桂圆、荔枝、腰果。

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绿茶等及各种冷饮。

夏勿贪凉,冬宜温补。

药膳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五片、羊肉100克)、韭菜炒胡桃仁(胡桃仁20克、韭菜30克)。

少吃油盐。

药物调理:宜酌情选用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狗脊等中草药。

肾阳虚者可选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脾阳虚者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坚持每晚用约45度热水泡脚15分钟。

平时可按摩气海、足三里、合谷、涌泉穴。

艾灸关元、大椎、命门穴;拔罐肺俞、风门穴。

精神疗养:平时多听一些激昂,高亢、豪迈的音乐,防止悲愁忧虑和惊恐。

广交朋友,善于与人沟通,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乐观向上,避免消沉。

四、阴虚体质体质特征:阴虚质的人多体形偏瘦,手足心易发热,脸上时有烘热感,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舌鼻孔干燥,眼睛干涩,大便干燥。

性情急躁,容易失眠。

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过食辛燥。

或源于父母孕育时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发病倾向:易患长期低烧及复发性口疮等病。

易虚劳、不寐、便秘、失精、消渴。

不耐暑、热、燥邪。

原则:食宜甘润,药宜养阴。

避免过度劳累,忌熬夜,运动勿太过。

起居养生: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炎热夏季注意避暑,避免剧烈运动。

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居室环境宜安静。

应穿浅颜色散热透气性好的棉织、丝绸衣服。

房事应有所节制。

锻炼身体适合柔缓运动,不宜做汗出太多的剧烈运动,可打羽毛球、太极拳、散步等,以静为主,动静结合。

饮食调养:多食甘凉滋润食物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银耳、莲藕、木瓜、无花果、茼蒿、菠菜、雪梨、石榴、葡萄、柠檬、苹果、梨、香蕉、鸭肉、海参、蟹肉等。

少食温燥辛辣香浓食物如羊肉、狗肉、葱、姜、蒜、辣椒、韭菜、葵花子、酒、咖啡等。

药膳可选用沙参粥(沙参15克、粳米100克、冰糖5粒)、百合粥(粳米100克、百合15克、白砂糖10~20克)、枸杞粥(枸杞20克、粳米100克)、桑椹粥(桑椹30克、粳米60克)及银耳山药莲子粥、雪梨百合膏等。

少吃油盐。

药物调理:药物可选用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百合、山药、乌梅、玉竹、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生地黄、熟地黄、黄精、枸杞子、桑椹、燕窝、冬虫夏草等药物。

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逍遥丸等。

因养阴药物多滋腻,久服伤胃,故不宜久服。

常自行按摩太溪、三阴交、照海穴、涌泉穴。

精神疗养:阴虚证者多性情急躁,故应养成冷静、沉着的性格,保持稳定心态,切忌急躁从事,少与人争论以减少激怒。

遵循“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法。

少参加竞赛性的文娱活动,多听些舒缓的轻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

五、痰湿体质体质特征:痰湿质的人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易体形肥胖,腹部肥满,眼睛浮肿。

经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口黏腻或甜,咽部痰多有赌感。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

常感胸闷痰多,喜食肥甘甜黏。

舌苔厚腻,脉滑。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过度安逸。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症。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保健原则:化痰祛湿,药宜温化,饮食宜清淡,起居恶潮湿,运动宜渐进。

起居养生: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天气晴朗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

气候阴冷时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

居室宜温暖干燥,不宜阴冷潮湿。

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微微汗出为佳。

不宜过于安逸,贪睡卧床。

衣着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天然纤维为主。

饮食调养: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葱、蒜、海藻、海带、山药、冬瓜、白萝卜、南瓜、紫菜、洋葱、包菜等。

忌吃饴糖、柚子、李子、柿子、砂糖、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

少食贝类海产品及油盐,少饮酒吃宵夜。

忌吃生冷性寒之品。

夏多食生姜,冬少进补品。

药膳可用山药薏苡仁小米粥、海带冬瓜虾仁汤。

药物调理:中医对于痰湿体质以祛湿化痰为主。

常用药物有党参、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砂仁、泽泻、瓜蒌、荷叶、橘红、猪苓、冬瓜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