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浙江省温岭市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依托产业集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
一、温岭市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对城市化的作用
1、温岭市产业集聚现状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发展轴线,是台州市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总面积920.2平方公里,人口116万。
2001年,温岭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09亿元,财政总收入13.9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温岭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54.3,居全国2200多个县市第28位,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56.7,居第21位。
近几年来,温岭市通过“乡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家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形成了摩托车、汽配、机电、鞋服皮塑、水产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温岭市的产业集聚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即特色工业园区、温岭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城。
正在建设的十大特色工业园区,总投资达30亿元,预计可新增产值100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有注塑、水泵、鞋帽、汽配、压缩机、机电、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它们基本集中在市区、中心镇,有良好的产业和城镇依托。
当前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温岭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集中了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温岭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级开发区,目前,在区企业有85家,其中60家已经投入生产,钱江集团、浙江万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州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在开发区内落户,也有美国、奥地利、法国等外商在开发区投资工业和商业项目。
工业城占地13.8平方公里,由鞋业园区、机电园区、生化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多个特色园区组成。
工业城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增长100亿元的工业产值,直接带动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3.8平方公里。
2、产业集聚对温岭城市化的作用
自实施城市化战略以来,温岭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市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从1990年的6平方公里、6万人口,扩大到目前的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2%,泽国、大溪、松门被列为省中心镇,其中大溪镇还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一个中心、五大区块”的城市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城市化要素集聚奠定了基础。
近3年来,温岭市中心城区和各镇共集聚人口66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30%的人口集聚是靠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的。
如横峰鞋业园区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吸引了30多家原先分散在各村的企业到园区落户,直接带动了1万多人集聚。
同时,产业集聚也带动了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温岭市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城市的经济集聚与辐射能力。
温岭十大特色工业园区建成后,新增的100亿元产值约占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实现利税约占到全市利税总额的1/5,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2年第一季度,温岭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自营出口总额6367万美元,增长82.2%。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降低了成本。
产业集聚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有效途径,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
目前温岭市的许多特色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当地城镇的新区,如以钱摩集团为核心兴建的钱摩工业园区,将发展成为温岭城区的一个新区;在城区“北扩”中,温岭经济开发区(产学研园区)直接扩大了6平方公里的市区建成区面积。
目前,温岭市已经建成的特色工业园区均已成为城市或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集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障碍
首先是土地制约仍较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紧张的状况十分突出。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指标越来越少,温岭每年的实际可用指标仅为800亩。
而当前的温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发展时期,年均用地需要4000亩左右,省拨指标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在工业园区,上级批准的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有的园区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却是“农保区”,调整起来非常困难,影响园区建设。
其次是土地价格高昂、房产价格偏高。
2000年工业用地批下来是23-26万元一亩,现在虽然有所下降,仍需11.8万元一亩。
土地资源有限,“农保地”多,用地非常紧张。
从企业角度分析,在乡下办厂不必购房,而集聚到城镇后,由于房地产价格较高,购房成本显著增加,这对于当前大多处于中小规模的企业而言,仍为权衡是否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
2、体制障碍
户籍制度分割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人口集聚。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虽然存在着人口向城市迁移或集中的冲动,但却受到户籍、就业、福利制度等体制与政策因素的限制,不存在人口向城镇自然集中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3、管理障碍
通过几年的努力,温岭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既保持了专业特色,又加速了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超前的,但环卫设施、绿化工程等建设比较缓慢,特别是科技开发、质量检测等一些综合服务不到位。
有些镇普遍存在“重前期报批、轻后续管理”的思想,一些园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导致物业管理比较薄弱,园区环境卫生、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
行业管理有待加强,尽管一些园区建立了行业协会,如泵业协会、空压机协会等,但协会运作不规范,作用不明显,同行业内部不正当竞争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加快产业集聚,着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培育人口向城镇有序集聚的新体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
要消除户籍管理制度障碍,按照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原则,改革完善城市的户籍管理。
逐步放弃农村和城市户口分离的做法,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
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办法,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要解决好新入城居民的就业、求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
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民的非农转移。
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把土地转让金的部分或全部交与社会保障机构,以“土地”换“保障”。
2、突破建设用地的体制性障碍
突破体制性障碍,克服建设用地“瓶颈”制约。
要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要进一步突破一些体制性障碍,克服建设用地的制约,要把土地指标的配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的重要调控手段。
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严格控制、合理安排等节流的办法以外,现在还要强调搞活、以确保发展的需要。
对于像温岭这样城市化发展比较快、外来人口比较多、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地区,在建设用地指标上希望有所倾斜。
对于特色工业园区等有利于推进空间布局集中化、总体上节约土地的建设项目用地,要优先给予保证,要求上级积极平衡,调整“农保地”的指标。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据测算,温岭市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3.6万亩,按60%奖励用地指标,可从中置换建设用地2万多亩,这将大大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3、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新体制
探索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集聚。
要积极探索促使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手段。
要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通过完善的工业园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吸引乡镇企业进入;制定土地使用费的不同标准,降低入园企业的成本;新建乡镇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乡镇,一级的工业园区,分散在村以下居民点的乡镇企业进行扩建必须进入工业园区发展。
要不断扩大工业园区规模,提高工业园区档次,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集聚生产要素。
加快三产发展,促进要素集聚。
要提高原有各市场的档次和辐射强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骨干专业市场,促进城镇商贸业的发展。
大力培育生产资料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建筑市场等,积极推动城镇的金融保障、文化娱乐、社区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
加速管理创新,营造集聚优势。
加强园区管理工作是丰富园区内涵、提升园区档次的关键环节。
要着重抓好园区的管理工作:一是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协会运作,加强行业自律;二是建立园区物业管理公司,加强物业管理,规范园区秩序;三是指导企业搞好内部管理,完善制度,提高园区企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