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附录一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教学课件 (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附录一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教学课件 (共17张PPT)
梭伦改革(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第二条线索是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罗马法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条件
世界近代史(1500年前后-1917俄国十月革命 )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是两条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由 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时
间
一种社会性质
20世纪30年代
世界 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资本主义出现分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国 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合作抗日。
二战后初期
世界 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存、竞争与调整。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对峙中共同发展。 中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初步形成。
谢谢
二、具体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1、在本学期,我们二班的工作将根据 本园的 工作安 排,深入 贯彻两 级《纲 要》的 精 神,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认真坚 持每周 二、午 的政治 学习和 业务学 习,学习 业 务理论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研讨,认真阅 读各类 幼教书 刊,积极 参加园 的各项 活动,在
工作,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时时跟上幼 教改革 的步伐 。 2、在各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并将 分享阅 读渗入 其。根 据幼儿 的年龄 特 点,在各教育活动渗透于幼儿年龄相适 应的教 育目标 及教育 内容。 通过谈 话、儿 歌
1.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50年代,参加日邦交正常化。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前)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作为欧洲最早进入文明门槛的两个地区,对 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反映了古代西方民主 政治建设的成就。 第一条线索是雅典民主制的发展。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 制度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以政治文明为主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不同方式最终确立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
《1787年宪法》
1840鸦片战争至1949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对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一 个 主 题 现代化
两个基本任务 两个阶段 两条主线
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实现工业化、 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工业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性质是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侵略反封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 同一。是列强一次次侵略,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治民主而斗争。 使中国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制”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
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九二共识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 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两极格局(北约、华约); 3.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中外比较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中 春秋战国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
国
会转型时期。
西 古希腊、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民主政治成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 方 古罗马 马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现代西方法律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0世纪中期-14世纪
中 宋、元 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国
西 中世纪 黑暗 方
14世纪-18世纪
中 明、清 统一的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国社会处于
国
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
西 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童年时期。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方
19世纪中期 西 工业文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方 明时代 中 近代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清斗争;民 国 的起步 族资产阶级产生。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科技(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思想观念(新文化运动)
世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 路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对抗的历史;是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 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 中国
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现代民 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 封建帝制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1917-1945)
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二战打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建 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成了二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1945年-今)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 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全面“冷战”,出现两大军事阵营的对峙, 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 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故事、游戏、观察等手段,开展各
通史体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清)
第一阶段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 地方“推恩令”,中央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 制度达到顶峰。
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共和政体
普鲁士统一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制
西方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思想观念的转变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三阶段 技术层面的变革 (工业革命)
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 繁荣与危机并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出现多 个力量中心。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民主法制建设遭严重践踏。 20世纪90年代
世界 两极格局解体,呈现多极化趋势,目前表现为“一超多强”。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依法治国成治国方略。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附录一
中外历史 大事年表
会宁三中
幼儿园2018-2019年度中班班务计划班 班务计 划 一、班况分析:
我们二班现有幼儿25名,其男生 13名,女生 12 名。本班幼儿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 各方面较上学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在 生活卫 生及自 理能力 方面有 了明显 的进步,大 多数幼儿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常规,能愉 快,有序 的融入 班级的 各项活 动,针 对本班 实 际及上学期所存在的不足,在本学期将 加大工 作力度,把继续 培养幼 儿良好 的行为 习 惯及幼儿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游 戏等各 种活动 促进幼 儿想象 力、创 造能力 、 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每 个幼儿 在不同 的交往 水平上 都有明 显提高 。
现代中国(1949年-今)
现代中国政治和外交发展三条主线
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 架;“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民主法制建设得以逐步健全与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是为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