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心理学结课论文
——"月"不只圆于中秋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中秋节吃月饼的据说习俗于唐朝出现。
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但是其美好的寓意及寄托在今时今日竟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的原因。
在人们的心中月饼就应只出现于中秋前后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糕点,与其相似的还有汤圆、粽子。
但是同为节日的代表食品“饺子”的命运就截然不同。
那我接下来就用过“饺子”与“月饼”的对比来找到月饼无法常年出售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先分析月饼是否满足成为日常商品的条件。
第一,饺子是作为主食的一种出现在餐桌上,而月饼则是糕点的一种。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慢慢的已经不能成为原因。
现代人注重享受,对于食物不再是满足于生存需要,美味香甜各具特色的零食糕点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食品。
品种多样口味各异的月饼就满足了作为日常商品这一存在的基本需求。
第二,人们越来越重视吃的健康。
传统月饼分为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潮式月饼、滇式月饼、衢式月饼。
其中有重油而不腻、有甜而不油各有特色。
近年来更是出现法式月饼、冰淇淋月饼、果蔬月饼等新品种,甚至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的海味月饼,口味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
由此可见,月饼没有成为日常性的商品与其自身特性并无多大关系。
接下来就是把其推向市场的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法。
我将仍然以饺子作为对比与线索。
其实月饼可以参照饺子的出售方式不要只是单一的出售成品。
就像饺子可以制成皮、馅,然后再单独出售,这样制作起来就很简便,又满足了亲自动手的欲望,吃起来也更有兴致。
月饼也可应参照这种方式。
月饼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不如饺子的简单方便,这样厂家可以出售尚未烘烤的月饼像速冻饺子一样冷冻出售,一来可以增加贮藏期,二来可以随时吃到新鲜出炉的。
也可以制作出月饼皮和各种月饼馅料供人自己制作,在节日期间更增添团圆气氛,平时也更有情调。
同时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馅料更增强消费信心,减少了买到过期月饼的忧虑。
有些月饼松软易变性,如此一来更方便运输降低成本,也节省了繁复包装的费用更加实惠,防止了过度包装的现象。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月饼的价格。
这种出售相关产品的方式也或许可以贴补月饼销量的不足。
接下来,厂家可以再出售月饼馅料的同时出售一些豆沙、莲蓉泥等特制的用于月饼中的某一种食物的加工品。
消费者可以自己买回去随意混合制作新品种和更个性化的月饼馅。
甚至可以用其来做其他的食物而非月饼。
可以学习豆浆机、榨汁机等商品再出售时还介绍许多相关的美食比如冰沙、果泥、米糊、混合蔬菜糊等引导消费者。
这样就不只是月饼,还可以通过销售周边商品盈利增加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中有这样一类食品我相信很多人都买过——凤梨酥。
我
一直觉得其实这就是一种改良版的月饼。
即便他不是也没关系,我们不是食品文化的研究者,我们要做的是从凤梨酥中得到启示。
很明显这种食品从外形和口味上都与水果月饼极其相似的食品已经无可否认成为日常生活中零食,绝非活在短短的中秋节中。
事实上,在写本文前我对周围同学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此次调查大约有30人左右,每个人回答2个问题及“如果月饼不再是节日食品而成为日常食品你会购买吗”“如果不会购买,你是因为什么”。
此结果来看,大部分人都回答会购买,而不会购买的人中原因主要有2个,一个是“不喜欢月饼的口味”另一个是“觉得月饼就应该中秋节吃”。
第一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月饼的口味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当选择越来越多时总有一款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
可是第二个问题确实千百年来人们的习惯,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其一,厂家应该坚持常长年在超市设立柜台而不是中秋一过就匆匆撤柜,柜台可以不大但是必须要有。
这样才可以培养起人们的习惯。
而且如此也可以不用像每年那样,将撤柜剩下月饼的成本也算到前面出售的月饼上,降低价格增加销量;其二,从凤梨酥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既然人们原有的习惯力量强大,那我们就可以避其锋芒。
对月饼稍加改良日常出售,到中秋节再出售传统的月饼,或在平时专门保留一个系列宣传期为正宗的月饼。
当然前面提到的改良只是稍作改动,比如将月饼改成相似的名字或者把月饼的形状稍加改动。
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持有月饼只是中秋食品的观念人觉得这不是月饼,只是一种与月饼同系列的有亲缘关系的食品,这样内心的排斥和反抗就不会那么强烈,降低了人们的警觉。
作为一种在千百年来只出现在节日的食品无论用什么方法,想要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