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__起源于发展[1]1

中国饮食文化__起源于发展[1]1

2012-5-4 16
谢绝拷贝
烹饪工艺不断发展创新
炉、案分工和红案、白案分工使烹饪技艺不断创新 案分工和红案、
特色菜点大量涌现
食品雕刻、组合拼盘、 食品雕刻、组合拼盘、象形菜点
饮食市场逐渐兴盛
经营档次齐全、网点星罗棋布、少数民族酒肆、 经营档次齐全、网点星罗棋布、少数民族酒肆、昼夜经 营、服务周到、分工精细。 服务周到、分工精细。
饮食市场持续兴盛
表现为:专业化饮食行的增多、 表现为:专业化饮食行的增多、综合性饮食店的完善
饮食著述完整系统
元末忽思慧的《饮膳正要》 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 元末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2012-5-4 谢绝拷贝 22
第五节 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
用火熟食时期
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阶段——“烹” 的起源 “ 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阶段 人工取火阶段(燧人氏钻木取火) 人工取火阶段(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熟食的保障 人类熟食的保障
2012-5-4 谢绝拷贝 3
用火熟食的意义
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 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 使身体素质和智力得到更迅速的提高 孕育了原始的烹饪, 孕育了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第一次 大飞跃的物质基础。 火烹法、 大飞跃的物质基础。——火烹法、包烹法、石烹 火烹法 包烹法、 法(如石上燔谷)。 如石上燔谷)。
2012-5-4 谢绝拷贝 6
第二节 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
2012-5-4
谢绝拷贝
7
一、中国饮食初步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
夏商周的建立与更替
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王朝) 商朝( 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王朝)→商朝(当时世界上强盛而文 明的大国) 周朝(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明的大国)→周朝(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秦始皇统一 中国。 史上的西周 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史上的西周、 中国。[史上的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2012-5-4
谢绝拷贝
23
一、中国饮食繁荣创新时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西方文化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文化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西方文化涌入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 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 的科学技术及文化,但随后战争开始。 的科学技术及文化,但随后战争开始。 新中国成立——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富国强民。 年以后,改革开放,富国强民。 新中国成立 年以后
2012-5-4 谢绝拷贝 12
第三节 中国饮食的蓬勃发展时期
2012-5-4
谢绝拷贝
13
一、中国饮食蓬勃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汉至唐宋的建立与更替
秦始皇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汉朝(繁荣) 秦始皇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汉朝(繁荣)→西 江南出现东晋,经历了宋、 陈四个朝代, 晋→江南出现东晋,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史称南朝;北方有五胡十六国,经历了东魏、西魏、 史称南朝;北方有五胡十六国,经历了东魏、西魏、北 齐、北周等,史称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 北周等,
谢绝拷贝
5
中国饮食萌芽时期的特点 炊餐器具基本齐备
鼎、陶鬲、陶甑(笼屉)、陶甗(蒸锅) 陶鬲、陶甑(笼屉)、陶 )、 蒸锅)
采集渔猎与农耕畜牧原料并用 烹饪技艺与饮食品初步发展
食物原料的初步加工——石磨盘、石刀、俎案 石磨盘、石刀、 食物原料的初步加工 石磨盘 蒸煮等烹饪方法的出现 调味方法的产生——夙沙氏煮海为盐(“调”的起源) 夙沙氏煮海为盐( 调味方法的产生 夙沙氏煮海为盐 的起源)
夏商周的农业
统治者为巩固和加强统治而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统治者为巩固和加强统治而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进而使畜牧 业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业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2012-5-4 谢绝拷贝 8
夏商周的手工业
青铜器的的冶炼和铸造。青铜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 青铜器的的冶炼和铸造。青铜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具 有硬度高、经久耐用的特点。 有硬度高、经久耐用的特点。
饮食著作迅速增多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012-5-4 谢绝拷贝 17
第四节 中国饮食的成熟定型时期
2012-5-4
谢绝拷贝
18
一、中国饮食成熟定型时期的历史背景
元明清的建立与更替
元朝蒙古帝国(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元朝蒙古帝国(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明 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强大的封建帝国)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强大的封建帝国)
元明清的农业
各朝都重视农业,开垦耕地,提高产量,引进高产作物。 各朝都重视农业,开垦耕地,提高产量,引进高产作物。
2012-5-4
谢绝拷贝
19
元明清的手工业
出现磨坊、油坊、酒坊、瓷器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 出现磨坊、油坊、酒坊、瓷器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 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福建的茶、 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福建的茶、四川和 贵州的酒都举世公认。 贵州的酒都举世公认。
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饮食著述全面深入
2012-5-4 谢绝拷贝 26
2012-5-4
谢绝拷贝
10
二、中国饮食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
炊餐具种类多样
青铜炊餐具种类繁多,其他质地的炊餐具层出不穷。 青铜炊餐具种类繁多,其他质地的炊餐具层出不穷。
食物原料以种植、 食物原料以种植、养殖为主并迅速增加
食物原料以种植养殖为主,涌现优质原料和系列调料。 食物原料以种植养殖为主,涌现优质原料和系列调料。
秦汉至唐宋的商业
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农村出现定期集市; 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农村出现定期集市; );农村出现定期集市 城市贸易突破了坊(住宅区)与市、昼与夜的界限, 城市贸易突破了坊(住宅区)与市、昼与夜的界限,市 场十分活跃。 场十分活跃。
2012-5-4
谢绝拷贝
பைடு நூலகம்
15
二、中国饮食蓬勃发展时期的特点
夏商周的商业
以物易物;玉、贝作为货币;出现官商和私商。 以物易物; 贝作为货币;出现官商和私商。
2012-5-4
谢绝拷贝
9
农业和畜牧业的逐渐发达、兴旺, 农业和畜牧业的逐渐发达、兴旺,为人们提供了丰 富的食物原料,手工业和商业的日趋兴盛、繁荣, 富的食物原料,手工业和商业的日趋兴盛、繁荣, 为人们提高烹饪技艺、产生饮食市场等创造了条件, 为人们提高烹饪技艺、产生饮食市场等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青铜器的出现及其在烹饪饮食中的使用, 尤其是青铜器的出现及其在烹饪饮食中的使用,在 中国饮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象征着中 中国饮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饮馔器具进入金属时代, 国饮馔器具进入金属时代,也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 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使中国饮食进入初步形成时期。 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使中国饮食进入初步形成时期。
2012-5-4
谢绝拷贝
24
二、中国饮食繁荣创新时期的特点
烹饪工具与生产方式逐步趋于现代化
能源: 能源:煤、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汽油、柴 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汽油、 油、太阳能、沼气等。 太阳能、沼气等。 烹饪设备:电能炊餐具广泛应用。 烹饪设备:电能炊餐具广泛应用。 生产方式:烹饪机械替代厨师的手工操作、 生产方式:烹饪机械替代厨师的手工操作、食品工业逐 渐兴起。 渐兴起。
能源与炊餐具出现新突破
能源: 能源:煤;合成炭(类似于蜂窝煤) 合成炭(类似于蜂窝煤) 炊餐具:铁制炊具;漆器、瓷器等餐具。 炊餐具:铁制炊具;漆器、瓷器等餐具。
食物原料来源更加丰富
培育和创制新的食物原料:出现豆腐、温室栽培蔬菜、 培育和创制新的食物原料:出现豆腐、温室栽培蔬菜、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的新食物原料。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的新食物原料。
烹饪工艺拥有较完善的体系
主要表现为烹饪方法:直接用火熟食、 主要表现为烹饪方法:直接用火熟食、利用介质传热 )、通过化学反应制熟食物 (水、油、物)、通过化学反应制熟食物
2012-5-4 谢绝拷贝 21
地方风味流派形成稳定格局
主要体现在南、北地方风味流派,出现了川、 主要体现在南、北地方风味流派,出现了川、鲁、粤、 苏四大菜系
秦汉至唐宋的农业
铁农具、牛耕等新技术;水车、筒车灌溉; 铁农具、牛耕等新技术;水车、筒车灌溉;
2012-5-4 谢绝拷贝 14
秦汉至唐宋的手工业
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表现在:铁器的冶炼与铸造、 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表现在:铁器的冶炼与铸造、漆 器和瓷器的制作、盐和酒生产。 器和瓷器的制作、盐和酒生产。
2012-5-4
谢绝拷贝
25
优质食物原料快速增加
表现在:新型优质原料的引进与开发、 表现在:新型优质原料的引进与开发、珍稀原料的种植 与养殖、 与养殖、传统优质原料的品种增多
国内外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广泛交流 菜点更富有营养和个性
主要表现:文化性、新奇性、精细性、乡土性、生态性。 主要表现:文化性、新奇性、精细性、乡土性、生态性。
烹饪工艺形成初步格局
表现在选料、切配、加热、调味、造型、装盘等方面。 表现在选料、切配、加热、调味、造型、装盘等方面。
2012-5-4 11
谢绝拷贝
饮食品分类细化, 饮食品分类细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 饮食市场雏形出现 饮食著作开始问世
涉及烹饪技术的著述: 吕氏春秋》 涉及烹饪技术的著述:《吕氏春秋》的《本味篇》。 本味篇》 涉及饮食养生的著述: 黄帝内经》 提出“五谷为养、 涉及饮食养生的著述:《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 综合性的著述:儒家的十三经; 三礼” 综合性的著述:儒家的十三经;“三礼”——《周礼》、 《周礼》 《仪礼》、《礼记》。 仪礼》 礼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