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

最新资料推荐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人体穴位转载自话转载于2009 年09 月1 9 日19:36 阅读(7)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1 / 12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穴位及特效《四总穴歌》的临床意义一、概论《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 徐凤的《针灸大成》,其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首言简意赅、好读易记的歌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

四个穴,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一个是足阳明,一个是手阳明,一个是足太阳,一个是手太阴,它们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对头面躯干部病变起着远道治疗作用。

足三里主治腹部病,委中主治腰背病,列缺主治头项病,合谷主治面口病,四个穴几乎可治疗全身病变,但从部位上看,他又简括有余而全面不足,还有胸部、胁部尚未提及,所以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内关主治心胸病,阳陵泉主治胸胁病,这就全面了,所以,又在《四总穴歌》的基础上,加上了胁肋寻阳陵,心胸内关谋而成《六总穴歌》四总也好,六总也罢,他们都可以说是远道取穴的典范,是针灸临床取穴的大法,尤其对一些急性病,不能头病针头,腹病针腹,而应首先考虑到远道取穴为好。

二、临床应用(一)足三里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

最新资料推荐(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

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

1 、性能:3 / 12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 、主治(1 )胃病:①脾胃虚寒:神阙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②肝气犯足三里| 中脘|胃: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③饮食不节:足三里中脘内庭公孙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2)腹泻:①脾胃虚寒:神阙温运脾阳②饮食不节:足三里| 中脘|足三里天枢阴陵泉消食导滞③湿热郁滞: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清利湿热④气虚下陷:足三里百会天枢补中益气(3)呃逆:①宿食积滞:足三里膻中公孙降气化滞②肝气郁结:足三里太冲舒肝解郁降气(4)便秘:①气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关元益气通便②阳明热盛:足三里天枢支沟内庭清热通便③食滞闭阻:最新资料推荐5 / 12足三里 天枢 中脘消食导滞 ④血虚津亏:足三里 天枢 三阴交补益津血, 润肠通便 (5) 失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 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

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 寿至二百岁。

胃不败, 故有强身壮体, 防病保寿的效益。

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

注意: ①30 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 过之则生病。

李东垣说:有人年少气弱, 常于三里、 气海灸之, 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足三里中脘 神门和胃安神 ②气血不足: 足三里神门 三阴交益气补血 ③宿食化火: 足三里丰隆 内庭清热利痰 ④心脾亏损: 足三里脾俞 心俞 神门补益心脾安神 ( ①防中风足三里风市 绝骨 ②防感冒: 足三里风池 风门 ③防近视: 足三里养老 ④防衰老: 足三里 气海 命门 《江闻式心身锻炼法》 ①脾胃不和:6) 防病保健: 无病长寿法, 每长期灸三里, 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 脾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

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

现代研究: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

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

⑤使WBC 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

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

7)脱证: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

①阳气暴脱:足三里神阙百会回阳救逆②产后血晕: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摄血固脱(8)气虚下陷证:①脱肛:足三里长强百会②胃下垂:最新资料推荐足三里合谷(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③子宫下垂:足三里子宫归来百会④肾下垂:足三里肾俞(二)委中(又名血郄)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

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

1 、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2 、临床应用:(1 )腰痛:①寒湿腰痛:委中(艾炷灸)肾俞命门温经散寒化湿②扭伤腰痛:委中人中阿是活血化瘀(2)中暑:①热偏重:委中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曲池天枢合谷清热解暑委中调理肠胃②湿偏重:委中(艾炷灸)中脘内关公孙化湿清热止呕③小腿转筋:委中承山舒筋活络(3)疟疾:热疾:委中(艾炷灸)大椎间使清热截疟(三)列缺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7 / 12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

头项寻列缺是因为: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

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

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

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1 、性能: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

2 、临床应用:最新资料推荐(1 )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①风寒头痛:列缺风池1 疏风解表②风热头痛:列缺合谷风池疏风清热③偏头痛:列缺率谷太阳④前额痛:列缺头维(2)感冒①风寒感冒:列缺风门风池大椎散寒解表(麻黄汤)②风热感冒:列缺曲池外关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加减:①鼻塞:列缺上星迎香宣通鼻窍②咳嗽:列缺肺俞尺泽止咳化痰(四)合谷因位于 1 -2 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1 、功用:(1 )通络止痛: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②上肢痛:《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③上腹部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9 / 12(2)清热解表: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

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

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

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

(3)开窍醒脑:《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

(4)益气固表: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

(5)行气活血: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

《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

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

最新资料推荐11 / 122 、 临床应用: ( 1 ) 头面五官病 ①头痛:合谷头维 ②三叉神经痛: 合谷颧髎 内庭 ③牙痛: 合谷颊车 ④鼻炎: 合谷迎香 印堂 ⑤结膜炎: 合谷太阳 睛明 ⑥近视: 合谷养老 风池 ⑦面瘫: 合谷颊车 地仓 风池 ( 2) 热性病 ①热感冒: 合谷风池 太阳 列缺 ②流脑: 合谷曲泽 (放血) ③流腮: 合谷颊车 ④扁桃体炎: 合谷扶突 少商( 放血) ⑤阑尾炎: 合谷曲池 上巨虚 ⑥小儿惊风: 合谷太冲 十宣 人中 ( 3) 脱证 ①中风脱证: 合谷关元 足三里回阳固脱 ②气虚脱证: 合谷神阙 复溜(补) 补气固脱 ③产后血晕(血脱证) : 合谷足三里 三阴交摄血固脱 (五) 阳陵泉 1 、 命名: 胆属阳经,膝外开属阳, 腓骨小头扁似陵, 陵前下方凹处经 气像水入谷深处曰泉, 故名阳陵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