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发展史经验与教训

农村发展史经验与教训

(六)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历史经验与教训(222011326032020 代正圆)
1、关于北碚乡村建设实验性质的概括
是一种发端于民间的、有胸怀救国之志的知识分子领导、采用非激进的和平手段的社会改良运动。

正因为其发端于民间,而非政府主导,不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来进行的乡村建设,故此次乡村建设也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社会改良运动。

2、历史经验
(1)经济建设是中心
其理由是:①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否则,一切皆感空虚,皆成问题;②必须增进人民的富力,乃能增进人民对于国家完纳赋税的负担力,才能负担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经费;③经济活动为国家最大多数人所必须参加的活动,一个国家只需少数人作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政治应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对于最大多数人从事的经济活动,应首先予以帮助,故应先致全力于经济建设的运动。

(2)文化教育为重点
①乡村学龄儿童和教育需要程度都远远超过城市,但乡村教育的经营远在城市以下;
②乡村的青壮年不断到城市谋生并大量迁入城市,这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相当的“妨碍”;
(3)交通运输需先行
当时,作为一个盗匪横行的北碚,又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卢作孚认定交通闭塞是北碚乃至整个四川落后的重要原因,故而卢作孚首先是从交通建设事业入手。

(4)乡村城市化来带动
卢作孚在建设北碚时是以实现“乡村现代化”为目的的。

他以北碚为中心进行的乡村城市化建设, 作为带动整个峡区乡村建设的核心经济圈和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巨大成功。

(5)清楚的认识到乡村的现实困境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来解决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象。

但是这种纯粹教育的形式是无法轻易让民众接受的,它并不能提供一个改变乡村现状的基础。

同样,梁漱溟以儒家思想教育进行建设,试图在乡村复兴儒家文化跟缺乏现实意义,而且农民的“愚、穷、弱、私”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文化熏陶不无关系。

相比之下,卢作孚的以“乡村现代化”为指向的教育建设代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6)吸引新的经济事业
前面在乡村建设内容有讲到卢作孚在北碚的各种经济建设,包括北川铁路、矿业等,使地方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7)注重实地考察联系理论
修建北川铁路时曾到东北、山东进行考察,之后才让他意识到交通的重要性。

发现北碚的矿业资源,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来修建温泉。

(8)以人为本的用人方略
他提出“大才靠找,小才靠考”。

为寻找人才,他遍访国内外,聘请工程师。

3、教训
(1)未触及社会制度
他的主观愿望是十分理想的,但是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中,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只进行点滴的改良,而不图彻底的革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再造的。

(2)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中国乡村的农民,土地才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广大农民自然对他所进行的乡村建设缺乏应有的热情。

(3)乡村建设缺少组织性
北碚的乡村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卢作孚而展开的,没有政府的介入领导,这也是卢作孚去世后,北碚的乡村建设也就被搁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