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汉书·冯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汉书·冯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

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

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

丹辟.衍为掾,与俱至定陶。

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

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

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

书奏,帝将召见。

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

”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

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

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

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建武末,上疏自陈。

书奏,犹以前过不用。

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

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

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

”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

居贫年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1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B.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C.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D.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1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

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这里指国家。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D.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祚”。

1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衍见解独到。

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

B.冯衍厌恶权贵。

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

C.冯衍交友不慎。

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

D.冯衍追求美德。

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

1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

”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

【答案】129. C130. C131. B132.(1)“冯衍求见皇上,是为了毁谤你们。

”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

(2)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

【解析】1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这段话是说“这样做岂不是比全军覆灭在原野,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得多么?圣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军”“中原”“身”“草野”“功”“名”“圣人”“智士”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于中原”是“覆”的地方,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军覆于中原”与“身膏于草野”结构一致,故前后的断句应该一致,这就排除B项,故选C项。

13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C项,“每个帝王都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

故选C项。

1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B项,“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不正确,文中说的是“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意思是“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可见冯衍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令狐略当时还没有担任司空长史。

故选B项。

1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者”,表原因,……的原因;“毁”,毁谤;“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判断句;“之”,代词,他,指冯衍;“即”,就;“排间”,排斥离间;“遂”,于是、就;“入”,句中是指觐见皇帝。

第二句中,“夫”,句首发语词,不解释;“睹”,看到;“其”,代词,那;“终”,结果;“原”,动词,考查推究;“始”,起源;“故”,所以;“存”,思念;“其人”,那人,这里指古人;“咏其道”中“其”,代词,他们;“道”,道德。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译文: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

冯衍幼年时就有奇才,年仅九岁,就能够背诵《诗经》,到二十岁时就博览通晓群书了。

王莽时,许多朝廷大臣荐举他去做官,冯衍推辞不肯出仕。

当时天下各地起兵,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

廉丹招冯衍授为掾吏,与他一起到定陶。

王莽又再次以诏书追令廉丹说:“将军承担国家的重任,不捐弃生命于荒野,就没什么能报恩尽责。

”廉丹很惶恐,连夜召见冯衍,把诏书给他看。

冯衍就劝廉丹说:“现在为将军计议,最好是屯兵据守大郡,镇抚吏士,磨练他们的节操,在方圆百里内,每天赏赐酒肉,以结纳英雄豪杰之士,咨询忠智的谋略,争取将来的民心,等待形势的变化,为国家兴利,为百姓除害,那么福禄就会永世传流,功勋就能永载史册。

这样做岂不是比全军覆灭在原野,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得多么?圣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

”廉丹不能听从,和赤眉军作战身亡。

建武六年发生日食,冯衍上书呈请八事。

书奏送上后,光武帝准备召见他。

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

相关主题